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记者田晨旭、刘洋)13日夜间,一场强对流天气突然“袭击”北京,多地民众拍下了电闪雷鸣、天降冰雹的画面。一些地区因地面堆积大量冰雹,形成“冰雪”覆盖的景象,被网友们称为“冰河世纪”。
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的天气如何发展?北京市气象部门14日发布了气象解读。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13日傍晚至夜间,北京市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13日16时至14日2时,全市平均降水量6.8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门头沟达摩庄站,为42.5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通州东马各庄村站,为34.3毫米。房山、丰台、门头沟、大兴、通州、朝阳、顺义等地出现冰雹。西部山区、丰台、大兴、通州等部分地区阵风7至9级,局地阵风达10至11级。
这是9月13日在北京市西三环拍摄的闪电。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为何汛期快要结束时仍会有如此强度的冰雹?雷蕾解释,9月上旬以来,北京市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低层暖湿条件较好。而13日受高空冷空气影响,北京地区形成了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垂直风切变强,有利于对流云团增强,产生强对流天气。
而从监测来看,傍晚前后,对流云团自西向东,从山区移到平原地区之后明显增强,形成了强对流云团“超级单体风暴”,这种强风暴容易造成冰雹、大风、局地短时强降水。
“另外,昨日的大气温度等条件有利于对流云团内冰雹粒子的增大,造成了地面出现明显冰雹天气。”雷蕾说。
据气象部门介绍,预计15日上午至半夜前后,北京市还将有一次降雨天气过程,伴有弱雷电,全市平均小雨量级,部分地区达中雨。请公众及时关注气象预警信息。
【纠错】 【责任编辑:周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