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接大暑,热到无处躲。”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上蒸下煮”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那么,古人是如何避暑消暑的?跟随记者的讲述,一起在古诗词中探寻古人纳凉的方式。
游客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漂流消暑(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首先,寻一处纳凉之地。唐代诗人刘禹锡写“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在水亭中避暑,铺设了竹席,自然生凉。北宋词人晏殊道“玉碗冰寒消暑气。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用玉碗贮冰,卧睡于竹席纱帐中来纳凉。

第二,寻一把扇子。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苦热喜凉》中写,“火云忽朝敛,金风俄夕扇。”南宋诗人谢枋得甚至以《扇》为题,作诗一首。宋代周邦彦也提到:“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可见在古人的生活中,扇子、冰鉴、凉席一应俱全。

另外,文人雅士还格外注重心静自然凉。白居易就在《销暑》中用“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告诉世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心闲静则身觉凉。
7月21日,农民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长塘村的田间插秧。大暑到来之际,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新华社发(李建新摄)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7月21日,云南腾冲市固东镇农民在凤凰山采收万寿菊。大暑到来之际,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新华社发(龚祖金摄)
大暑一过,秋天的脚步就近了。炎暑有尽,时光无垠,尽情享受你的夏日吧!
记者:许晓梦、刘洋、余佩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