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工作者直面“非典”
记者王思海从北京报道 自3月初北京市发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以高超的医术、大无畏的精神,与病人一起奋勇抗争病魔。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战场上,他们可爱,他们令人民崇敬,他们以忘我的行动诠释崇高。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就应该冲在前面”
北京市地坛医院副院长郭丽珠告诉记者,这几天有不少医生主动请战,要求进入隔离区参与救治病人的工作。地坛医院病房主任李兴旺连续3天只睡了9个小时,现在累得眼睛红肿,说话都带着嘶哑的声音。这位医院“非典”专家小组首席专家,对每位新来病人的诊断都要亲自把关,无论清晨还是深夜,一个电话,李主任都会马上亲临病人床旁。
地坛医院的金万萍被首批抽调到“非典”病区,当天她就上岗了。了解她的同事们知道,小金的婆婆不久前刚摔成骨折,需要家人陪护,孩子刚上幼儿园,爱人三班倒,家里经常是一老一小没人照料。但她什么都没说,一进病区坚持36个小时都没有出病房。
同样请战的还有地坛医院的蒋荣猛大夫,连着加了两个夜班的他本该好好休息一下,可他主动要求留在工作岗位。护士马晓靖的孩子今年刚刚两岁,她把孩子往婆婆家一送,赶回医院申请参加治疗监护小组。当记者让连续在病房工作了36个小时的护士长贾双萍谈谈自己时,她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共产党员的榜样力量是最嘹亮的冲锋号角。10日,记者见到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应急中心主任沈壮时,看到他疲倦的脸容十分消瘦。他一心一意扑在“非典”的防治工作上,一个多月中只回去三趟家,每次回去都是换一身衣服后,就匆匆赶回单位,睡在办公室,至今与家人都没有见面,体重也减轻了10多斤。
北京市急救中心承担着转运病人的任务,当其它综合医院的门诊发现可疑的病人后,他们会立即将病人转送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去观察治疗。每天300多次的急救呼叫,使急救中心医务人员繁忙不已。转送第一例病人时,“120”的车管科科长和急救科科长两人抢着上了车。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就应该冲在前面!”在他们的带动下,急救科的医护人员和车管科的司机不是感到恐慌和畏惧,而是争先恐后抢着出车。护士董岩连着值了20天班,累坏了。领导本想让她好好休息休息,没想到小姑娘在家没歇两天,就又主动要求出车。看到一线的医护人员那么忙,人事科科长刘红梅主动请战,把请战书贴在了书记办公室的门口:“我过去从事过院前急救,申请去一线,请领导批准!”
“我们真的很累,但是所有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都没有恐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的金荣华副主任说。据他介绍,医护人员有一种极强的团队精神,提出的口号是“团结、友好、尊重、必胜”,每天大家都在相互鼓励与关心,每一个环节都在相互监督与协作,他们已经成立了专家小组,并有信心攻克这个顽疾。“既然选择了当医生,特别是选择当一名传染病医院的医生,就意味着奉献。”
是责任感,是使命感,让这些白衣天使们不停地奉献着自己。急救中心“120”急救科蒋晓燕的母亲重病住在宣武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是她知道,在疫情面前,自己的岗位应该在一线,她硬是一天假都没请。120”急救科的护士梁欣“五一”就要结婚了,领导照顾她,不让她参加转送“非典”病人。小姑娘急了,“关键时刻,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结婚的准备工作可以往后拖一拖。”市疾控中心消毒科的小伙子王庆也与梁欣一样推迟了准备在近期举行的婚礼。
“非典”没有想像得那么可怕
由于病情需要,麻醉科医生要为个别危重病人进行气管插管。这是所有“非典”医疗、护理中职业暴露最强的一项操作,几乎要与患者脸贴脸,作为医生,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样做的危险性。但是无论是地坛医院还是佑安医院,麻醉科的医生没有一个犹豫,更没有一个退缩。因为,在他们眼中,救治病人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医护人员在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过程中,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职业道德。”北京佑安医院的女护士长李京华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要给病人进行生活护理,现在完全进入一种“战时”状态,每天都做大量繁重的工作,给病人购买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对病人的排泄物、垃圾及接触过的物品,都要先用消毒液处理半小时后,才能放到指定的消纳地。每出入一个病房,医护人员就要重新换上一套新的防护“装备”,以免交叉感染。
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一切工作显得忙而不乱,在疾控中心卫生防疫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偌大的屏幕上随时收集着各区县的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队员们则汇总着当天的信息。监测的到位使全市的疫情尽在掌握,如果哪家医院的呼吸科门诊收治了一名疑似“非典”病人,防疫人员半个小时后就可以赶到现场。并对他的上一级传染源和亲密接触者进行追踪,切断传染源。
“追访的工作是繁琐的,需要一家一户地跑。”疾控中心主任刘泽军对记者说,防疫人员上门对怀疑人员进行调查时,如果不加任何防护,自己被感染的几率会很大。但如果过度防护,又会让周围的群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最后,防疫人员决定便装入户,即使在近距离询问需要戴口罩时,他们每次也总是要先征求被访者的同意。
对于正在抓紧进行着细菌学实验和病毒分离、抗体测定的专家来说,其危险性更大,因为他们每次做实验都要直接面对患者的血液和体液。
林长缨,这位年轻的检验专家,与他的同事们日夜奋战在疾控中心的实验室,现在他们已经基本确定北京各输入性肺炎病例不是由细菌引起的,初步排除了由军团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汉坦病毒、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等造成此次疫情的可能。由于这些专家不怕牺牲,刻苦钻研,目前已在病原体分离鉴定工作中,共分离到7株疑似病原体。
刘泽军说,“所有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北京市民,‘非典’没有想像得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