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孟宪峰:超越血缘的爱心温暖运河古镇

  在通州,有一个修鞋匠的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放学没地儿去,父母会叮嘱“就在孟叔叔的鞋摊儿前等着”;提起他的名字,出租车司机能一路念叨着“那可是个好人”,把你直接送到他的鞋摊前;家住海淀、67岁的毛景茹老太太,大热天早上7点从家出门,倒几趟车一路打听着来到通州,就为了能亲手把鲜花献给他;每天,常有一些奇怪的人在他的鞋摊前驻足,他们来不为修鞋,只是不错眼珠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修鞋的……

  他,就是被人们称作“通州活雷锋”、“新时代道德楷模”的孟宪峰。

  农家少年——人民子弟兵——普通农民——个体劳动者,这样的人生轨迹也许平凡,然而这条古运河畔的汉子,就是用自己几十年平凡岁月中不平凡的足迹,在通州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熔炉火样红——从运河子弟到一等功臣

  今年49岁的孟宪峰出生于北京市通州区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大家庭的和睦、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浓浓亲情就让小宪峰感受到人间之爱,“要多做善事”,“存金存银,不如存德行”的家教更让他养成了宅心仁厚、乐于助人的性格。 1972年,孟宪峰入伍来到部队,在全军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氛围中深受感染,暗暗下定决心:“在部队里一定要以雷锋为榜样,当个好兵,当一个让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兵”。当兵第二年,孟宪峰就入了党,凭着一股子钻劲,他刻苦训练,军事技术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名全能炮手。1975年担任全团唯一的迎外表演炮兵班的班长,作为全能炮手个人或带领全班,先后为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射击表演近300次,为部队赢得了荣誉。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利益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雷锋的话朴实无华,而在那个朴实的年代,孟宪峰们就是以雷锋作为自己最崇敬的榜样,以雷锋的话语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南。

  种菜、养猪,与共和国许多平凡的士兵一样,孟宪峰服役期间也没有太多英雄的事迹,而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默默地奉献。掏厕所、其猪圈,这样的脏活累活孟宪峰总是冲在最前面;对待战友,他则是付出了兄弟般的关爱,因为捐出了本就不多地津贴帮助负伤的战友,宁可让自己的亲弟弟受困难。当兵9年,孟宪峰荣获连嘉奖7次,营嘉奖2次,并被团里树为学雷锋标兵。特别在唐山抗震救灾过程中荣立个人一等功,所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芳草无名香如故——普通劳动者的情怀

  在唐山抗震救灾时,孟宪峰曾经亲眼看见一个3岁的孩子被压在废墟下,喊着“叔叔,我想吃冰棍。”孟宪峰拼命用手扒,但一个余震过来,孩子又被埋住了。等挖出来时,孩子已经死了。抱着体温尚在的孩子那一刻,孟宪峰哭了,他突然明白,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就应该去帮助别人,伸手要待遇、要名誉,不是共产党员该干的事。

  8年多的部队生活中,孟宪峰失去了四次提干的机会,但他没有怨言。“党员什么时候都要服从组织需要,个人只有融合到组织中去,才会有真正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道德准则,1981年离开部队时,孟宪峰正是抱持着这样的信念,怀着十分平静的心情回到大运河边的通州六合村,重新当起了农民。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热潮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运河畔的通州人也开始走出田园经济,酝酿自己的乡镇企业。当时的村办鞋厂厂长请孟宪峰帮忙主管基建,他早来晚走,认真负责,担任车间主任后工作更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确保皮鞋质量,工作干得热火朝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皮鞋厂被一个外商欺骗,并因此而倒闭,人到中年的孟宪峰也失去了工作。

  为了生活,为了多挣点钱,孟宪峰曾到食品厂跟一个南方师傅学过做面包,想自己开个面包房,可弄不到资金。后来又想了不少赚钱的路子,但都是因为寻不到资金而没能干成。1995年初,孟宪峰借了1000块钱,购置了一套修鞋工具,办理了营业执照,当了一名个体修鞋匠。鞋摊就固定在通州区西顺府街中仓小区南门外。退伍功臣当起了个体户,孟宪峰从此在被人们称作“光彩事业”的个体经济上,再次塑造了人生的闪光点。

  比亲情更浓郁的,是人间之爱

  孟宪峰的鞋摊摆在通州中仓小区杨义昆老人的楼下,老人见楼下多了个沉默寡言的鞋匠,就经常下来和他聊天。天长日久,当孟宪峰得知老人的独生女照顾老人有困难时,便主动照顾起两位老人的生活,买煤,换煤气,一个人忙不过来时,还把爱人叫来帮着干。

  1997年6月初的一天,孟宪峰正在修鞋,突然听到杨义昆老人趴在楼上窗口喊他:“小孟,快上来,你大妈摔了!”孟宪峰飞跑上楼,小心翼翼地把杨大妈抱到床上,又蹬车把大夫接到家里给她治疗。第二天早上,又把爱人带来,他给杨大妈煎药、按摩,爱人帮助做饭、洗衣服,两人轮流照看老人。

  不久,杨大妈去世了。为了不让杨大爷感到孤独,本不爱串门儿的孟宪峰去他家的次数更多了。老人爱吃饺子,孟宪峰就让妻子隔三差五地包出来,带给老人。老人过生日那天,孟宪峰没出摊,把老人接到宋庄镇六合村自己家里,让自己的父母和老人聚了一次。

  两年后,杨大爷被诊断出到了肝癌晚期。1999年底,老人病情急剧恶化,住进医院,需要家属24小时陪护。老人的女儿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孟宪峰一边安慰她,一边回家叫来妻子,夫妇俩轮流倒班,在杨大爷身边守护了一个多月,为老人接屎接尿,洗脸擦身子。

  这时候,各种议论冒了出来,有赞扬的,有不理解的,还有人说:“孟宪峰肯定另有所图,说不定就是冲着老人的两居室去的。”听着这些闲话,孟宪峰很坦然,他头一次对妻子说了一句“大话”,也是心里话:“我是在组织的人,就要为老百姓服务。否则还要我这个党员干什么,社会风气就是要靠我们这样的人来弘扬。”

  杨大爷最后的十几天里,不愿意孟宪峰离开他半步,只要孟宪峰离开一会儿,老人就喊:“小孟,小孟,小孟哪儿去了。”为了能让老人安详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孟宪峰索性停止了出摊,时刻陪在老人身边。老人临终,把女儿女婿和孟宪峰两口子叫到身边,挨个看了一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杨丽萍事后在给有关部门的信中这样写道:“孟师傅和我非亲非故,可替我为老人做了许多事,在尽孝上,孟哥占三分之二。我以前虽然不知道他立过一等功,不知道他当兵8年9次受嘉奖,不知道他在部队就是学雷锋积极分子,但我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普普通通、但使我终生感动的好人……” 是金子总会闪光 通州人身边的道德楷模

  孟宪峰家境清贫,父亲曾经身患癌症,年迈的母亲也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昂贵的医药费和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但他咬牙坚持终于用辛勤的汗水和真诚的服务,换来了许多回头客。

  在许多人眼里干个体就是要多挣钱,但是再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孟宪峰仍然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人。多年来,他为附近一位50多岁残疾人修鞋一直分文不取,为附近军人修鞋也适当减价。小学生鞋带、书包带断了,缝好不要钱也是常事。有的顾客修完鞋,将东西忘在摊上,大到几千元的手机、衣物,小到几斤菜、一袋奶,他都及时送还失主。

  “孟哥是个心地特别善良的人。”中仓街道工委的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小区附近有所东方小学。孟宪峰到小区设点修鞋不久,有一天下起大雨,正赶上学生放学,有个孩子没带雨伞。孟宪峰见了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孩子身上。从此以后,孟宪峰的鞋摊总是多预备几把伞,供孩子们急用。”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上学要家长送,放学要家长接。但家长难免会有脱不开身不能按时接孩子的时候。每到这时,他们就会嘱咐孩子,放学后到孟叔叔的修鞋摊上去等。冬天天冷,有的小学生穿得少,孟宪峰就把自己的棉袄给孩子穿上。每天,只要有一个家长还没来接孩子,孟宪峰就一直等着,直到家长把孩子接走了才收摊。

  类似的故事,中仓小区的居民能讲很多。抬大米、换煤气、搬家具,谁家有个力气活儿,有个难处,一声招呼,孟宪峰总是二话不说,马上就去。时间长了,只要有几天孟宪峰因故没去摆摊,小区的居民就开始念叨:“小孟这是怎么了?是不是不来咱这儿了?”而每当孟宪峰有急事拔腿就走时,鞋摊也准有小区的居民给看着。

  荣誉来自人民 爱心回报人民

   海淀区退休干部毛景茹终于把鲜花献给了孟师傅

  2001年,首都新闻媒体对孟宪峰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古老的通州再一次为自己这平凡而伟大的儿子沸腾了。在全国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大环境中,修鞋匠孟宪峰成为大家公认的道德楷模,2002年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根据他的事迹编写的《新时代的道德楷模孟宪峰》一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孟宪峰原所在部队、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通州区委区政府先后发起向孟宪峰学习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北京人了解了孟宪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孟宪峰的平凡事迹深深感动。

  其实,在孟宪峰自己看来,他所做的一切绝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完全是心底里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之所以几年如一日,照顾非亲非故的病患老人,之所以热心帮残疾人排忧解难,之所以不计名利,毫无怨言地帮助周围的邻居、儿童,排解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永远一副热心肠,完全是因为他有一副爱心,一副同情心,一副善良心。

  在北京电视台《大宝真情互动》节目录制现场,孟宪峰把自己本应接受的5000元捐助款全部转赠给身患重病的大学生曲悠扬;在一次又一次的报告会后,刚刚离开鲜花和掌声的孟宪峰,很快就回到自己的鞋摊前,拿起改锥继续一个修鞋匠的工作——面对荣誉,孟宪峰的心态十分平和。

  在孟宪峰的心中,永远矗立着一座丰碑——那就是曾经给过他、给过一代人以巨大影响的雷锋。他说,在他的有生之年,要永远象雷锋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继续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光和热。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