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踪

“欲立则破”的教师教育改革

  新华网北京频道9月4日电 (记者刘江 李江涛 万一) 追溯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教师。据了解,目前,中国2000万的教师承担着2亿基础教育人口的教学,其中90%的教师来自师范院校。

  但是,师范教育的模式却历来备受争议。最典型的是“学术性”和“师范性”,后来又提出“师范性”和“综合性”。

  北师大校长助理张健说,“从二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以上争论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交锋,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内部和外部共同的压力使人们的认识逐步走向一致。”

  首先,鼓励师范教育的优惠政策正在弱化。减免学费一向是师范院校吸引优秀生源的有利武器。但是,随着助学金、贷款的普遍化,加上奖学金、课余打工,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减轻就学压力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年的教育改革,我国中学师资的绝对数量已经从相对短缺逐渐达到供求平衡,广大中学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始扩大了,也就是说,中学对老师学历和素质的要求提高了。

  教育专家们把以前师范教育的弊端形象地归纳成“两个半桶水相加”:无论是教育还是专业都学得不深不透。教育界流行一句顺口溜: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他们认为这种现象说到底是教师素质的问题。

  北京八十中的特级教师林镜仁,1957进入北师大学习生物专业,由于赶上改革,学制变为5年,所有学习内容完全沿袭综合性大学的同类专业。上学期间,他曾参加过秦岭地区的生物考察。当年深厚的专业基础使他在后来的教学中受益非浅。几十年的教学经历证明,这些毕业生的水平普遍高于师范生,他们视野开阔,跟踪最新科研成果和启发学生创新的能力都比较高。

  而在当前,知识经济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在校教师强烈感受到中学生们对自己的挑战。

  最让师范院校感到危机的是,独立承担教师教育的特权被取消了。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

  北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张斌贤说,目前,北大、厦门、华中科技、中山和浙江大学都设立了教育学院,而且这些学院不再是仅仅设置高等教育一类的单一性学科。

  北师大的改革非常强调人才的高层次培养,其目标是90%到90%的学生要进入本校、北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阶段,或到国外进修。北师大副校长董奇说,我们必须改变中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师者”,有知识、有爱心、有理解、有深度。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