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师大

 

 

 

 

 

 

 

 

 

 

 

 

 

 

 

 

 

 

 

[关闭窗口]

 

杨秀峰与北师大

麻星甫

  今年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法学家杨秀峰诞辰一百周年。他于1921年毕业于我校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学习期间品学兼优。被选为班长。时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他关心祖日的前途命运,渴望寻求救国的道路。在革命运动和老师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正休学筹集学费,在河北滦县省立三师任课,他发表爱国演说,并率领学生游行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被军警打伤。以后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对我校发生过三次重大影响。

  1934年他从法国和苏联留学归国,先后在天津河北法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任教。此时由于日寇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占领了热河、察哈尔北部和河北省东部,华北陷入危机,但国民党政府不准抗日,“爱国有罪,冤狱遍于国中”。杨秀峰冒着坐牢和杀头的危险,奔波于北平、天津两地,在所授十数门课程中,从不同角度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启发学生的觉悟。他讲课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鞭辟入理,发人深醒,对青年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教室里座无虚席,甚至窗外也站满了许多听讲的学生。他在我校讲授“社会主义思想史”、“法俄革命史”和“中国近世史”。其学术讲汉《历史动力学说之检讨》曾轰动一时。

  平津危在旦夕,抗日救亡已是中华民族强烈的呼声,犹如一把干柴。杨秀峰不满足于在课堂传播革命理论,毅然走下讲坛,通过同乡会、座谈会、讲演会、学术活动等各种方式,到青年学生中去,引导他们投入救国运动。当北平学生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 发动了“一二·九”爱国运动之时,他又到天津组织领导了天津 学生起来响应,举行了“一二·一八”大游行,并不顾个人安危 走在队伍的前列。

  杨秀峰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思想启蒙,以自己的爱国行动影响了广大青年学生,成为他们拯救祖国危亡走上革命道路的导师,赢得了青年学生的尊敬,被称为“红色”教授。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师大进步力量发展很快。大批学生奔赴民族解放的战场,杨秀峰和夫人孙文淑(我校校友)带领平津等地流亡学生到河北省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人称“师生游击队”。

  抗战胜利后,西迁兰州的师大师生要返回北平复校。有29名穷学生跟随徐英超教授出发,到郑州后又有200多人跟上他北上。 冲过国民党的阻挠,穿过封锁线,到达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热情欢迎母校师生,如同见了家人一样。一行人在解放区参观、座谈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明天,心中播下了追求光明争民主求解放的火种。其中许多同学成长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1959年6、7月间,担任教育部长的杨秀峰率教育部调查组来我校,和各级干部、新老教师、各年级学生举行座谈,或个别谈话。深入教研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操场、食堂、宿舍,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经过一个月的调研,端正了师大的办学方向,明确了任务。他还指出:北京师大历史悠久,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要 做高等师范教育的先锋,起带头作用,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除一般政治业务条件外,必须在四方面超过其他大学:一、忠诚教育事业,道德品质要足以为人师表;二、业务方面基础宽厚,具有丰富的知识;三、各系毕业生要会总结教育工作经验,解决各专业教学上的问题;四、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学会科学研究。还强调,师大应有一个好的校风和学风。学生要尊师,不能将老师视若路人,扬长而过。杨秀峰同志多次指出师范教育关系着国家兴衰民族存亡,应提高到国家命脉的地位,北京师大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他的真知 灼见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者是校史研究室干部。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