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关心北师大二三事
毛泽东主席是尊师重教的楷模。他生前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兴旺和发展,把发展教育视为基本国策之一。毛主席自己早年曾就读于师范,当过老师,对师范教育和教师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重视师范教育,尤其是对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于首位的北京师范大学格外关心。
1949年6月,解放军进入北平仅三、四个月,毛主席不顾建国前夕工作的劳碌,首先到北平师大汤球真教授家看望湖南老乡、朋友、老师。当时在场的有毛主席的同乡、老师、北师大的教授黎锦熙先生,同乡、同学、北师大数学系的教授汤煤真和地理系教授黄国库先生,以及师大数学系的教授傅种孙先生等。在交谈中,毛主席对进步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北平师院"四九血案"的教授宣言写得好,并就教授们提出的工资待遇、党的方针政策、市政建设等问题一一作了解答。毛主席明确表示:新中国教育事业会有很大发展,教授的待遇问题会考虑的,一定会给高薪水。毛主席鼓励教授们努力把师大办得更好,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多作贡献。住在同院的物理系年轻教师张宏绪、陈淑德夫妇到汤家帮助接待,中共北平师大党支部负责人苏士文、马德荣夫妇亦闻讯赶来,毛主席不时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微笑着鼓励道:"青年人好好干!"毛主席亲临师大看望师友,北师大师生奔走相告,倍受感动。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教育家林道二师大历届毕业生总计大约有多少?林砺儒回答道:"在旧中国师范教育不被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重视,发展很慢,各级学校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北京师范大学员系全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但也曾几度面临停办,在办校近五十年中,毕业生还不足一万人。"毛主席说:"我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过书,毕业后当过教师,我知道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工作的甘苦。对教师的工作辛劳深表理解。"林砺儒又谈了办学的打算和困难后,毛主席指示说:"今后,北京师大应当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师大提供有利条件,使师大在各方面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起示范作用。"毛主席的关心使林砺儒很受鼓舞。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国务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林砺儒校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有步骤、有计划,谨慎地对北京师大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争取、团结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学校校园也由原来和平门内狭小的旧校址迁到新街口外新址,面积增加了数倍,教学设备有了较大改善。北京师范大学在解放初期的改革中稳步前进,在全国各师范院校中确实走到了示范、表率作用。
1950年8月30日,在举国上下喜气洋洋迎接新中国诞生一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拟改换校徽。林硕儒校长致函毛主席,信中写道:"我校拟更换徽章,随函附呈徽章式样一纸,恭请惠题'北京师范大学'六字,藉光簧宇,永宝纪念。"并随信转送一本书和一张宣纸给毛主席。此信经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转送。不日,毛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名送到学校。毛主席共写了三行,横书,由上至下一行较一行字稍大,右上角写有"送师大林校长",并在其中一行字后划一圆圈,写着"一般用",即表示他较满意的一行题字。经林校长和其他校领导的一致认定,选用第三行题字。证章厂的职工加班加点为师大赶制校徽,使全校师生员工在国庆前夕都兴高采烈地佩戴上由毛主席书写的崭新校徽,倍感自豪。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毛主席最早题写校名的高等学校之一。
1951年 10月,毛主席的湖南同乡、同学、北师大数学系教授汤躁真突然病逝,毛主席很难过,派秘书田家英到汤家悼唁,并具体落实汤教授遗属的经济来源。中国数学杂志总编辑、数学系教授傅种孙写信给毛主席,汇报对汤教授后事处理和对其家属的安排,随信傅先生请毛主席为《中国数学杂志》题写刊名。信中写道:"又《中国数学杂志》创刊号出版在即,中国数学会同人欲请主席亲笔题此六字,以光篇幅。事关人民学术,想亦人民领袖所乐也。敢以为请。"毛泽东在百忙中不忘支持科学研究,不忘支持科学家的工作,三天后即在傅种孙原信上写了回信:
傅先生: 汤先生追悼会当表示悼言。遵嘱为数学杂志写了题名,不知可用否?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毛主席另在一纸上写"中国数学杂志"三行,第一行和第三行右上角各划了一个小圆圈,表示满意。中国数学杂志编辑们选用第一行字作用刊名。这本数学杂志成为诸多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试验园地,也是众多数学爱好者学习数学的重要参考书刊。
与此同时,汤的好友、物理系的著名教授、物理化学家、电气学家雷瀚,在参加了庆祝建国两周年的游行活动之后,心情激动不已,夜不能寐,于10月8日提笔给毛主席写信,汇报自己两年来的思想、工作和身体情况。信寄出仅三天,毛主席就给雷瀚写了回信:
雷先生: 看到你十月八日给我的热情的信,甚为高兴。我为你的努力和进步表示庆贺!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十一日 雷瀚接到回信后,心情无比兴奋地说:"这是我一生之中最光荣的事情哦能够得到我最敬佩的最伟大的领袖的关怀,这是多么光荣兴奋的事情啊!雷瀚看到主席的信,仿佛又听到母亲在苦口婆心地、无微不至地教育自己。雷瀚回想起自己虽留学法国,师从世界著名学者郎之万,学成归国后,愿意倾自己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效力,但国民政府腐败,将他设计的恢弘的电气计划束之高阁,他因此对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只好到一大学教书,不问政治,甚至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希望浑浑噩噩、默默无闻地度过后半生。这个旧社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感慨地说"共产党爱人之深,期望人之厚,胜过自己的父母,真是想像不到的!"毛主席的这封信曾在师大全校宣读。物理系的年轻教师将毛主席所写的"物理系"三个字放大立在教学楼前,高兴地说:"这是毛主席为我们物理系的题名。"雷瀚将毛主席的回信精心装裱,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光明日报》还为此发表了专访北京师大师生的文章。毛主席对雷瀚教授进步的称赞,虽然寥寥数语,实际是对全国的人民教师在思想进步、为国工作等方面的充分肯定,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关怀和鼓励。
1951年11月1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在怀仁堂结束。在闭幕式后的晚宴上,陈垣校长被安排在第一号桌第二号座上,即坐在毛主席的左侧,坐在毛主席右侧的是著名医学家黄家驷。毛主席入席后,向同桌的同志介绍说:"这是陈垣校长,是著名历史学家,学问很大,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席间,毛主席曾多次与陈校长亲切交谈,询问学校情况,关心陈垣先生的身体、生活状况。还说:'我听说你的著作很多,藏书很多。我很想读读你写的书;将来有机会,想去看看你的书库。"陈垣校长谦虚地答道:"我的书没有多少,欢迎主席去看看。……。"交谈中,陈校长则自己参加革命较晚深感内疚地说:"我闻道太晚了。过去一心向往国家富强,却到北平解放后才读到你的书,太晚了。"主席马上制止道:"不算晚,闻道不分先后。"充分表现了国家领袖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团结和爱护之情。后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曾多次接见陈垣校长,并与之交谈,钦佩陈校长的渊博学识,盛赞他在思想改造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1964年,在全国人代会上,毛主席再次见到陈垣校长,并与他握手拍照留念。
1958年教育大革命期间,北京师大教育系学生在条件极简陋的自办工厂里生产出玩具娃娃,这在当时确属不易之举。10月12日下午,学校领导指派教育系团总支书记杨之岭、学生胡笔军和叶剑眉代表全校师生去见毛主席。三人携带着北京师大全体师生给毛主席的致敬信
和两个市娃娃到了中南海。在一个大会客厅里,毛主席利用接见外宾的间隙,亲切地接见了她们,听取了关于北京师大教育改革和师生参加劳动锻炼情况的汇报。毛主席不时点头称好,并与她们-一握手,称赞道:"好同志!"当毛主席得知叶剑眉即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后,关切地询问了她的生活情况及家庭其他成员的现状,鼓励她发扬父亲的坚定勇敢精神,好好学习,献身人民的教育事业。
1958年夏天,毛主席的长女李敏被保送到北京师大化学系就读。她毕业于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这所中学以学生学习成绩优异闻名全国,历届学生多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她们的未来深造院校。但是,文静朴实的李敏却选择了将来当老师的北京师范大学。因为,
她深受父亲毛泽东的影响,一贯尊敬老师,热爱教育,愿意献身教育事业。当然,她的选择也得到父亲的积极支持。 朱德的女儿朱敏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的教员,她献身教育事业也曾多次得到毛主席的嘉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朱敏从德国法西斯集中营返回苏联。1950年初,毛主席与周恩来在苏联访问期间,将朱敏接到他们下榻的斯大林别墅,向她了解学习和生活情况。当时,朱敏面临留在苏联继续学习和回国的选择之中。毛泽东问:"你将作何打算"?朱敏说:"我愿意留下来,等学成后再回国。"并谈到因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影响和目睹战后儿童亟待受教育的情景,决心选择教育专业。毛主席当即表示:"当老师很好,只要你喜欢。当老师很有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是需要大批优秀教师的。"在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许下,朱敏愉快地留在苏联学习。1953年朱敏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一次,毛泽东见到她,朱敏谈到父亲朱德要求她搬到学校居住并不许经常回家一事时,毛主席说:"这是应该的,应该与群众打成一片,应该到群众中去!"以后,毛泽东还曾多次向朱敏询问北京师大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等情况,鼓励朱敏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在毛泽东主席和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继续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