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话剧结缘一生的林连昆

   刘章春

   落幕前,《天下第一楼》的唢呐声又响了起来,脆晌的音调似断似连,绵延而凄婉,叫人好生一番感慨.....

  那是本戏于去年底重新排演后的一场演出,可“福聚德”老店中的堂头常贵已然易主,改由王长立饰演。两年前林连昆突发脑溢血,不仅推却了正在拍摄中的电视剧《大清药王》,这以后他恐怕也很难在舞台上与观众再叙前缘。当晚的演出,他本来是想着到场看戏并向曾与他同台演出《天下第一楼》近400场的弟子们表示祝贺的,但最终剧场里没见到他的身影。林连昆的性格好激动,看着台上倒背如流的剧情与台词,随着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悲欢喜怒,叫林连昆不悲不叹不喜不怒,血压不往高了走才怪。家里人轻易不敢答应这件事。

  林连昆从此告别了舞台,他曾创造的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也只能叫诸位观众从温馨的记忆中去慢慢品味了。人生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想起林连昆昔日的辉煌与今天这般的平淡与无奈,不免生出几许感叹。要知道,在北京人艺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有许多戏正是由于林连昆的主演而成为经典,成为了永恒。 最初认识林连昆是在1975年,当时他担任剧院表演学员班的班主任。在我的第一印象里,性格开朗的林老师是不大讲究修饰边幅的,整天穿着件四个兜的蓝上衣,上下班骑辆旧自行车每日往返于史家胡同人艺宿舍与剧院间。在两年多的教学中,他和学员们一起下乡下厂深入部队,不管是练台词上形体课,还是做片段表演,他恨不得便出浑身解数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林老师的脾气大(好象北京人艺的演员脾气都不小),有时哪个同学的表演做不到位,顽而不灵,一怒之下他会将手里的烟斗狠狠地摔在地上。所以大家都还挺怕这位严师的。真实,演员出身的林老师性格并非就是这样一本正经一脸的严肃,生活中,他又是诸位同学的朋友,在一起喝酒,逢有了醉意时,他也会得意地说些有关剧院的逸闻掌故。在我的印象中,剧院中的许多演员在演戏方面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台前幕后的几段佳话。随着与林老师在一起呆的年头长了,我发现,其实,林连昆本人就具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你要问林连昆是哪儿的人,他一般会说他是北京人。实际上他的祖籍福建,1931军出生在北京,从小就住在北京的前门外,离大栅栏很近。在林连昆祖父那一辈上,林连昆的三大爷从福建往北京运来茶叶卖,在北京城内开了家叫“庆林春"的茶叶铺,后来,“庆林春"的买卖越做越大,渐渐成为了京城一家有名的老字号。至今,有不少爱喝茶的老北京人一买茶叶仍就是往“庆林春”跑。

  那时,前门外的大栅栏附近有好几家戏园子,像广德楼、三庆戏院、广和楼等。家里的老人常常带着林连昆去看京戏,他那时年岁小,虽然看不懂,可每次从戏园子出来,都总是欢天喜地的。等到稍大了点,林连昆就自己想看法子钻进戏园子里去看戏,门口查票的就冲着他嚷:别进去!说你呐,拿票!林连昆就撒谎说:我爸爸在里头昵!结果每次都能很顺利地混进去。后来,林连昆想学戏,父亲虽然爱瞧戏,但还看不起“戏子”,也只好作罢。

  说到他与话剧的结缘,那还是在1942年左右。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北京有“中国旅行剧社",还育进步团体的演剧二队。林连昆最早接触话剧是在15岁,学校要为初三毕业班编印的校刊集资,便组织了一个剧团想通过演出卖票挣点钱。他们排了话剧《丹宫图》,林连昆在里面演二爷,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上台 演话剧,还居然是正式对外卖票的演出。从此,林连昆就不断地争取各种机会演戏,成了学校剧团的骨干。中央戏剧学院第一次招生时,林连昆在国文老师的鼓励下,便试着去应号。结果,他一试中第,居然榜上有名。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规定学业为两年,可是由于革命形势发展太快,随着全国的解放,需要大批的文艺干部,后来便宣布为一军毕业。毕业后不久,林连昆便随着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一起合并到了北京人艺。

  林连昆的成长与成名过程很有些与众不同。他与于是之、蓝天野、黄宗沼等均为同龄人。当在五、六十年代剧院的一大批演员脱颖而出,相继跻身于话剧表演艺术家之林时,林连昆则默默无闻,依旧跑着各类的小角色。谁料,相隔数载春秋,林连昆却是独领风骚,成为了北京人艺舞台上的一面旗帜。1988年初夏,偌大的北京城中,忽地刮起了一股人人争相观看、家家评说《天下第一楼》的热潮。在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每至傍晚,在首都剧场的门前,在赫然醒目的《天下第一楼》海报牌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们像热流一般向剧场涌去。 话剧演员不像梨园行里高“梅尚程旬”、“马谭杨奚”之分,但若以拥有话剧观众数量而论,林连昆却堪称“首富”。他以日臻完美的精湛表演,以庄谐相济、生动传神的众多人物形象,好戏连台,雅俗共赏。首都剧场门前的演出广告看板上,林连昆的大号几乎是被反复地出现在主演的位置上,1988年剧院带着五台戏到上海演出,真中林连昆主演的就占了两色。在话剧领域,他创造人物的成功率如此之高,常常被人誉为奇迹。 在北京人艺,林连昆“砥砺相拼四十载,忍从暮鼓走年华”对他,有人称之为“大器晚成",也有人誉之为“乘缘而来”,但不管你的叫法如何,这却非空穴来风,在成名之前,他已经是实实在在地遛了半辈子的《茶馆》,在《骆驼祥子》中拉了十几年的洋车了。您看那舞台上的灰大褂,皮笑肉不笑,顺袖口一掏,白手绢一抖,捏着鼻子奸笑,满肚子的坏水儿;您再瞧《骆驼祥子》中的小顺子,一身灰布裤褂,肩上搭着号坎儿,走起路来挺胸叠肚晃肩膀,脚下生风,一看就是个拉洋车的。当林连昆还在演这些个小角色时,在这方藏龙卧虎之地,早已经是群星灿烂、名人辈出了,而他偏偏是不上不下,不当不正,做了个兵头将尾,年长者叫他“小林子”,年少者都尊称他林老师。林连昆就像是横跨于老少两代人之间的一座桥,他在艺术的天平上很好地摆正了继承与发展两块砝码,于默默无闻中反复体昧着表演的甘苦得失。 积蓄已久,一触即发。1980军,林连昆因主演《左邻右舍》中的洪人杰在京引起轰动,并成为了众人大加议论的主角,由此,他创作的闸门如泻洪一般一发不可收拾。由他主演的《绝对信号》、《小井胡同》、《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鸟人》、《北京大爷》等,接连突破百场演出的记录,几乎囊括了各种级别的奖项。创作人物的成功率如此之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笔者以为,林连昆在创造人物上,最明显的一大特点:不管是普通观众还是内行专家,都惊叹于林连昆的语言,他太擅长用语言塑造人物了。他的语言既是鲜活的,又是幽默的,是属于林连昆式的幽默。几乎可以这样认为,当人们每一次来看由林连昆主演的戏时,实际上是在欣赏在享受惟他所独奇的语言的幽默感。幽默可以是笑是欢乐,也可以是悲,一种含笑的悲。林连昆所创造的洪人杰、三叔、狗儿爷、常贵、三爷、德仁贵等人物,语言同样是幽默的,但其中人物因命运及性格有别,有的极富喜剧色彩,有的则是喜到终了却是悲。在北京人艺,长于‘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优秀演员大有人在,但像林连昆这样连续的、成功率极高的演员却是极少有的。谈到成就时,林连昆曾这样说:“在北京人艺,就是有这么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做人梯,才能使我的前辈、我和我的后辈走到观众的面前。我不是个好演员,外形条件不好,文化程度不高。我之所以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只是由于我的机遇好,加上演戏认真,平时比较勤奋。如此而己。” 认真且勤奋,再简朴不过的形容,这正是林连昆对自己最高的要求。 林连昆不再演戏了,就像童超、于是之、郑榕、蓝天野及许许多多的演员那样从此告别舞台,他再也不可能将幽默的言语化为笑与悲,扬扬洒洒地传达给观众。他整天囿于屋中,独自默默地想着什么。写至此,情绪有些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