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我国称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为世界上所有其他老虎亚种的祖先。上世纪初,广阔的华南地区纵横驰骋着四万多只中国虎,而100年后的今天,它却名列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首,其总体数量比文明世界的大熊猫还要稀少,中国虎已经走要到了物种灭亡的边缘。

新华社记者 张舵

“中国虎”比大熊猫还稀少的世界濒危动物

 

  目前分布于我国的四个老虎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中,惟有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19世纪以前,华南虎曾经广泛分布于以我国东南部为主的国内广大地区。20世纪后,由于自然环境变迁、战乱纷扰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华南虎的分布区域不断受到挤压,分布地域面积逐渐缩小。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捕猎和砍伐森林等活动,使华南虎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受到破坏,华南虎的数量急剧减少。

  据以往调查估算,目前中国处于野生状态的华南虎仅有20至30只,养殖在中国动物园里的数量也仅有60只,这仪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在最近的一次野外考察中,甚至没有发现活的野生华南虎个体,华南虎已接近物种灭绝的边缘。

 

 

  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副研究员陆军介绍说,由于动物园中的数量有限,用于交配的华南虎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亲近,目前有的新产虎崽已经开始出现短尾(尾巴短一结)的现象。毫无疑问,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世界最濒危动物将不复存在。

  华南虎的遭遇,只是当前我国众多野生动植物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许多野生动植物严重濒危。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410种和13个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白鹤、丹顶鹤等;大量的兰科植物和苏铁等植物,在野外已处于非常濒危状态。

  近年来,华南虎的濒危处境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在福建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启动了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华南虎繁育野化工程。而“在华南虎主要分布区建立保护站,选择重要区域进行栖息地恢复和改善,建立食物链,促进隔离种群遗传联系,实现野外种群自然增长”等一系列措施也列入了政府规划。

  

南非老虎野化项目
 
 
 
 

  “目前中国还没有掌握虎的野化放归技术和方法,现行的一些野化尝试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制约了中国虎种群的恢复与发展。”陆军说。

  11月26日,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与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及南非中国虎项目中心,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一项关于华南虎野外放归计划的协议。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跨国合作保护境内的世界最濒危动物。

  根据这项拯救中国虎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中国将创立一个华南虎保护模式,利用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经验在中国建立一个华南虎实验性保留地(100-200平方公里),并在保留地内恢复自然植被和动物群落。

  同时,工作人员将挑选动物园中的华南虎幼崽,然后根据南非的猫科动物野化经验帮助它们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狩猎。那些完成野化训练并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中国虎,将被送到实验性保留地。在那里,中国本土的野生动物将开创性地与华南虎一起野放。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一位官员说:“通过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野放计划,我们正在更大程度上给予像老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一个生存的机会。”

 

拯救华南虎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在出席这一跨国合作协议签字的庆祝晚宴时说:“所有的动物都需要保护,老虎尤其需要,因为它们在野外实在太濒危了。”

  其实,华南虎保护工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一个濒危物种的保护。陆军介绍说,虎在自然界中存在,不仅仅作为一个物种,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在野外一只母虎最小的地盘要15到25平方公里,一只公虎的地盘一般和三、四只母虎的地盘交错。虎能够生存是因为有食草动物,如果没有食草动物,虎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假如说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无限多的食草动物可以供虎捕食,它们就停留在这1平方公里内,但在野生环境下,这种条件是不存在的。因为食草动物也需要植被养活,植被不可能在这么小的一块地上去养活这么多的动物,这些是根据生物链中的一环套一环,只有树多植被好,食草动物才会多,食草动物多了,大型食肉动物才会多。 

  老虎是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一种动物,它关系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因此,保护老虎不单单是保护老虎这么一个物种的问题,而是保护整个食物链完整性的问题。所有大型猫科动物生存的地方,或者说大型食肉动物生存的地方,只要保护它,就是保护它所生存的这块土地。

  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负责人全莉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在中国,有一个中国虎的栖息地恢复起来,那就可以保护相当多的本土动物。金钱豹、云豹、熊、麋鹿、梅花鹿,各种鹿类,都是中国本土的动物。如果没有这些生存在食物链下层的动物,老虎也是生存不了的。这一点就是老虎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生态链的保护神。

  

  全莉认为,在近几年,我们认识到保护动物时的单一性使得保护不可能持续长久。比如:一个梅花鹿保护区,那里的工作人员非常尽心。他们用各种方法把这个保护区管理好。可是因为梅花鹿的敌人是豺,他们为了保护梅花鹿,就把很多豺用捕兽夹夹死了,这样就是单一性保护。保护了一种动物,却破坏了另一种动物资源。为什么豺会多?是因为豺没有它的天敌。在五十年前曾经有金钱豹、中国虎,有制约豺的大型动物,现在没有这些大型动物,所以豺的数量增加以后对梅花鹿造成很大威胁。这些都是单一物种保护造成的重大问题。

 

比放虎归山更难的是还其野性

 

  国家林业局野保司的一位官员称,我国目前的老虎野化实践效果都不理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捕食技能,目前动物园中接受训练的老虎只是会在静态下用前掌拍死小动物,然后吃掉。而一只真正有能力在野外生存的老虎,最需要的是一套在运动中捕杀猎物的本领,这也是老虎真正的野性所在。

  在食物稀少的野生环境中,虎为了生存需要捕食,所以它要学会如何捕食。老虎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捕杀动物,从小虎捕杀动物开始,积累经验,一点一滴地长大。全莉说:“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捕杀技术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这样以后在野外生存时,它才能有效的生存,它捕杀时运用的战略战术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全莉介绍说:“很多养猫的人都知道扔一个小球,猫会本能地追上去。这是上百年的进化的结果。它生存必须有这种能力,见到一个动的东西就要追上去。但追和怎么追是很有讲究的,野外生存的虎会有效地追,如果没有有效地追捕,玩命地追捕,它消耗体力过大的话,最终也会被跑死。真正在野外生存的虎,它要学会有战略战术地去追捕它的猎物。它需要迂回前进,找最好的地方隐蔽自己,以便最有效地捕获猎物,节省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们说动物园的虎,或是中国那些美式野生动物园中的虎,不是真正的野生虎,野生动物园也不是真正野生虎的栖息地。”

  但在南非这两年已经有人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而且很成功。他们的方式方法是:从小虎(3-6个月)开始,让小虎把训练当成它们的母亲或是师父,帮助小虎掌握狩猎经验。比如在虎的脖子上拴一条链子,带着虎从晚上居住的地方到狩猎的地方约50-60公顷,那里有很多野生动物。 最开始时有6个月,小虎刚刚离开母亲(参加试验的是动物园繁殖的虎),那个时候虎不具备捕食的能力。在虎小的时候人就和它培养一种感情,使得人可以接近它,因为在虎没有捕猎技能的情况下,如果人无法和它接近,以后就无法教给它捕猎技能。所以,首先需要从3-6个月的小虎开始培养它和人接触的能力。小虎非常聪明,一旦它知道人不会对它造成威胁,它就很信任人,人才可以教它一些战略战术。

  接下来,当人带虎夜间出去狩猎的时候,一定要让虎知道:出了营地就是为了自己生存,捉不到食物就只能饿着。否则就无法让它把狩猎区与过宿区相区别。小虎在野外见到羚羊本能地就要追上去。但人不会马上让它去追,而是带着它跟踪羚羊。羚羊都是野生的,机警而敏捷。当遇到羚羊犹豫的时候,小虎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隐藏起来,等羚羊接近或者迂回接近羚羊,发起有效的攻击。

  在开始的时候,有时还要人为地制作一只假羚羊,包上羚羊皮,用车拉着,让小虎追逐,以训练小虎在追捕猎物时奔跑的技能。经过两年的试验,两只孟加拉小虎目前已经能有效地把体形比较大的食草动物致于死地了。

  最初的时候,两只小虎捕获一只食草动物用了48分钟,到现在它们可以把一只体形与苏门羚羊差不多的食草动物在十几秒钟致死。这种情况下才能证明它有野外生存的能力。

  那两只由人来教授捕猎技能的小虎,还不能直接野化放归,但它们可以独自教授其下一代如何捕猎。一般情况下要等到第二、第三代以后的老虎才能野外放生,而且第二代以后的小虎必须完全与人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