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最苦恼的莫过于平日爱在外边摆设饭局的"美食家"们。不知何处藏身的"非典"病毒,让北京大街上原先车水马龙的餐馆酒肆变得门可罗雀。
"沸腾鱼"是近年京城风靡一时的美食。在平日,许多著名的鱼店在"饭点"必须要拿号排队等座位。可没过几天,"非典"终于使这一切改变了。
"五一"期间,许多这道美味的"发烧友"在京城东奔西走,结果却是连吃闭门羹。
在鱼店门口,许多志趣相投的"食友"端详着大门上的歇业通告,个个脸上露出无比失落的神态,"咱们还能吃什么?"
重味道、重营养;轻卫生、轻检疫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缺陷。"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曾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美国学者桑国亚,在北京生活过将近三年。他认为,中国人很注重吃,烹调艺术很高超,会做许多美味,但卫生习惯太差,存在很多卫生隐患。
他说:"SARS或许会给中国人在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方面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的契机。"
"非典"期间遭受抨击的传统习惯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共餐制。为了防止疫情传播,全国餐饮企业启动应急措施,全面实行分餐制,改掉传统的共济一桌、共食一盘的共餐制。
曾几何时,卫生安全的分餐制一直难以推行,因为中国传统观念"聚餐"是最讲感情的表现。一大群人同时在一个盆中捞食拣菜被视为其乐融融的感人场面,但是对这一习惯所蕴藏的卫生大患却视而不见。严峻的疫情终于迫使人们思考,是否应该把这种讲究外在表现形式的陋习完全摈弃。
很多专家呼吁,要坚决把好饮食卫生检查和防疫关,否则将后患无穷。目前,防"非典"把重点放在医院和公共交通工具方面,与此同时,也应当强化饮食卫生管理,以防未知感染源的滋生。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动物内脏的营养价值评价很高,并有着相应的饮食偏好。但其实从检疫角度来看,动物内脏比肉更难以检疫,因而存在的卫生隐患更大。
"非典"的出现使有关部门注意到,不仅要加强对野生食物的卫生检疫,对于难以进行安全检疫的家禽内脏更应禁止食用。
事实上,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与担忧。面对加了激素的鸡肉,掺了瘦肉精的猪肉,浸了尿素的虾,泡了福尔马林的水产品,撒了剧毒农药的蔬菜……老百姓们真不知道还能放心地吃什么。
食品卫生方面层出不穷的种种问题,都警示着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餐饮业、农贸市场以及超市的管理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