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红] 谢谢! [ 10:28 ]
[主持人] 最终做这么多,最受益还是我们的老百姓。今天特别感谢两位做客演播间,感谢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 10:28 ]
[朱庆生] 我们做这项工作,陈局说了本着科学、合理,不是站点均等化,而是急救服务均等化。让朝阳区43个街乡500万左右的不管是常住还是外来人口能够享受到均等化急救服务。 [ 10:28 ]
[陈开红] 急救体系的发展,网络发展还要根据需求量来定,既不要让资源浪费,也不要老百姓要不上车,资源不足。在这里,急救站的人员配置和运行情况,我们会根据区域规划和需求量的情况进行统一合理动态的调整,任何一项工作不能死板教条固定下去,一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对政府效率有影响。 [ 10:27 ]
[朱庆生] 方向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路径也是明确的,各种各样的政策,大多数政策保障现在已经到位了。我个人认为有人事政策的突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了两个急救编制,这是非常大的突破,因为在我们这样运行体制基础之上,这是非常大的突破。所以,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奠定非常重要的人员基础。 [ 10:26 ]
[主持人] 完善更多的方案,执行思路更加明确了,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执行思路了。 [ 10:25 ]
[陈开红] 三级分配,我们将权力,急救站在社区服务中心当中急救这一块的考核成绩有了之后,社区服务中心会根据人员运行情况兑现绩效分配,三级考核,等于是三级考核,二级绩效,一级资源配置。所有的救护车、硬件标准化由救援中心和政府统一配置,目前机制和体制上来讲,基本上已经是完善的。 [ 10:25 ]
[陈开红] 我们下面有四个分中心,有43个站,这是基础保障。还有,我们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已经增编了,全额拨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已经到位了。属于系统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多种建设模式,朝阳也是一样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去年已经定完了,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说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和筹备情况现在基本上逐步到位了。应该按照规划来讲,我们是希望现在19个站,今年将其完善,所有的车辆和所有的硬件配置到社区到位,43个站基本条件具备,在人员筹措和运行机制,社区服务机构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运行方式上交给他们自己管理。刚才说了一级配置,二级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考核他们急救,急救也一样会提供一些,因为我们有数据平台,信息给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管理机构,他们会针对他们的运行情况,兑现他们的绩效,这个已经纳入到考核体系,这是非常完整的管理链。 [ 10:23 ]
[陈开红] 我们会借助急救社区化的平台,把急救体系能够建立得更加完善,真正为医改和步社区卫生服务,基层老百姓接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做更多的工作。这里我还要说一点,奥运的时候我们做这个,北京市政府已经高瞻远瞩了,当时我们43个急救站点的建设是北京市注册完成的,当时奥运之前,北京市下了文件,要求在每个街道都建立急救站。这个东风应该说根子在这儿,我们也就顺势随着奥运的发展,一直坚持下来了,同时给他赋予新的内容和内涵,这一点我想不仅是我们朝阳区政府支持,北京市政府也在支持。 [ 10:21 ]
[主持人] 陈局长您再说一下常态化的社区急救站的建设,未来是否还会有一些创新呢? [ 10:19 ]
[朱庆生] 二是资源合理的调配,刚才说到了一级资源配置--车辆,以及人员车组运行过程当中合理的调配,因为朝阳区43个街乡,到那时候实时运行在16到17个车组,能否把资源有效合理调派,这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当然我想,随着急救社区化方向的明确,随着政府投入机制保障机制逐渐的到位,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把43个急救站点建设尽快推进到位。 [ 10:19 ]
[朱庆生] 急救社区化道路走得并不平坦,可以说很曲折的,陈局也介绍了发展大致的历程,从体制机制政策上朝阳区已经突破了很多,依然有很多禁锢的地方,人力筹措、人员身份以及人员身份界定和人员管理,以及财政投入和运转起来管理方式,依然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是体制机制政策方面。 [ 10:17 ]
[主持人] 我们最后还想问一下,朝阳区听说还有30个社区急救站在年内建成,目前进展怎样,是否会遇到一些困难呢? [ 10:16 ]
[朱庆生] 是这样的。 [ 10:16 ]
[主持人] 不仅朝阳区人民需要,海淀、丰台区人民需要,我们也是第一时间救助的。 [ 10:16 ]
[朱庆生] 是这样的,作为北京市院前急救运行机制,16个区县所有报警,120报警全部由北京市急救中心接警,城六区实现直接的调配,接警中心将把报警单子直接下到所有在运行的院前急救车组和车辆接收的设备上。换句话说,朝阳区乃至于16个区县任何一个区县急救车组和人员将按照全市统一调派,以服务地区为主,通知在外区县有院前急救呼叫事项的时候,我们也要出任务。 [ 10:15 ]
[主持人] 我们也期待急救社区化建设,不断延伸,不仅是存在于朝阳区。在这儿想问朱主任,朝阳区社区急救人员与车辆不仅服务于朝阳区的人民吧? [ 10:14 ]
[陈开红] 科研引导规划,规划引导发展,没有规划,急救是没法发展的。 [ 10:13 ]
[主持人] 陈局长的确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 10:13 ]
[陈开红] 这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当中,筹备奥运前2005年政府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朝阳区政府开始高度重视了。2005年把我们这个机构转变为收支两条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这种转变带来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保障由政府投入,解决了发展瓶颈问题。在那个阶段,整理体系,怎么样转变观念和政府的需求进行对接,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各项待遇和对待和要求当中。应该说第三个阶段,甲流出现使我们意识到急救的作用,因为急救的时候,甲流的时候60年保障,刚好在一起的,时间段是在一起的。因为社区卫生从2006年国家投入以后发展非常完善,我那时候分管社区,形成社区防控网点体系成立,看门、盯人、找人,公共卫生委政府职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政府的统筹管理到楼门长、老太太,进行公共卫生工作,要全社会参与,大家动员起来这才是公共卫生的概念,政府在中间起到这样的重要,行政管理轴要发挥作用。在急救这一块甲流和各方面过程当中,专业轴怎么样跟着公共卫生贴到社区网点,酝酿奥运遗留下来十几个站,在社区建设一直在惨淡经营,投入不到位,机制没有理顺,但是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这一块工作彻底固定下来社区化,这是坚定要走方向,研究国内外的现状资料,为了院前急救社区化做了很多的课题,每做一个课题固化一部分,一定得有依据才能够说这件事。 [ 10:11 ]
[主持人] 从奥运保障说起,做了五年多的时间吧? [ 10:11 ]
[陈开红] 定位在公共卫生保障,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之后,急救应该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当中,应该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项职能,应该是政府提供公益性的保障。 [ 10:10 ]
[主持人] 比如说奥运保障。 [ 10:10 ]
[陈开红] 到了“非典”之后,国家一个机制四个体系的建设,急救进入第二个阶段,我们现在逐步纳入了政府的职能,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建设和培训和演练以及科研和管理工作,开始建体系和网络了。在这个阶段应该说,院前急救由单一院前急救转化政府保障职能为主公益性定位。 [ 10:10 ]
[陈开红] 因为资源收入是渐进性的过程,急救社区化还是要通过一定的试点不断完善,再全部铺开,这也是为什么从奥运之后先建了14个,一直在不断运行滚动和探索,克服重重的困难,编制不到位,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因为没有政策,这种情况下,区政府和卫生局还是有前瞻性把这项工作支持了。 [ 10:09 ]
[陈开红] 应该这样说,急救社区化是朝阳区发展过程当中提出来新的挑战,曾经面临奥运会和甲流防控,这是急救社区化发展过程当中两个重要的节点,在奥运的时候,我们朝阳区的急救力量还是非常薄弱的,政府对我们提出要求和奥运会提出的要求标准是非常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能够用钱保障我们的硬件需求,但是我们如何在人员保障这块能够积极统筹,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大统筹,在社区服务中心当中,每家医疗机构建立急救小分队,开始全方位的培训和演练。同时通过政府的支持,在硬件配置上,车辆、设备进行了标准化投入。 [ 10:08 ]
[主持人] 朱主任提到陈局长为急救工作付出十年的心血,应该说是倾注了很多的精力,我看到陈局在多家核心杂志上发表过急救社区化的论文,朝阳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做急救社区化这样的想法呢? [ 10:07 ]
[朱庆生] 随着国家的医改,逐渐改变过去三级医疗的体制,逐渐形成医疗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公共卫生体系,在医疗领域就是这样两级,随着我们工作的推进,就感到急救或者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这两个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最后逐渐确定依托社区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和救援的工作,解决医生能力提高和互通的问题。 [ 10:06 ]
[陈开红] 反向来说,把老百姓需求作为工作的标准确立,因为老百姓不能独立确立全科还是急救医生,老百姓需要全方位,包括急救和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在内的服务体系,弥补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当中的不足。 [ 10:05 ]
[朱庆生] 应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急救在大多数地区和城市的发展作为急救系统孤立独立在运行和发展,这样面临很多的瓶颈问题,人员轮转,人员能力的提高,人员能够拓展等相关的问题,走急救社区化的道路,急救医生是最好的全科医生,急救医生和社区医生一个医生承担不同的工作。急救职能有效提高急诊处置的能力,在非急救工作时间实际上就是社区的全科医生。 [ 10:04 ]
[主持人] 形成了常态化社区医疗模式,对这些救护人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吧? [ 10:03 ]
[朱庆生] 二是两级绩效分配,由政府出资购买人员服务,如公立机构进行考核以后进行分配,体系外机构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他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因为急救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多得到共识,公共卫生服务产品。 [ 10:03 ]
[朱庆生] 我们在急救社区化逐渐形成体制机制政策的基础,一级资源配置,二级绩效分配,三级绩效考核。一级资源配置,由区政府出资购买设备,等于是国家急救车和设备的配置标准配置到每一个急救站点,无论是公立还是非公立的机构,只要承担急救的机构,由政府一级资源配置,应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突破。过去在国内医疗体制上,体制内机构和体制外的机构分得是比较清楚的。在朝阳这一块来说,更多是开放、创新的思想,统筹资源,陈局也提到急救面对资源绝对不足和相对浪费的问题,由政府出资购置设备,投放到所有承担急救职能机构中去,无论是公立还是非公立承担这样的职能,这是一级的资源配置。按照报废更新的标准进行常态报废和更新工作,解决从事急救工作机构和人员等问题。 [ 10:02 ]
[主持人] 我特别想问的是,急救站人员和设备,包括经费等情况,我们怎样保障呢? [ 10:01 ]
[朱庆生] 刚才陈局也提到了,全国乃至于北京市急救发展面临很多的瓶颈问题,主要的瓶颈问题就是关于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到位以及非常重要的人力筹措,再好的理念和政策都要有人实现和完成。 [ 10:01 ]
[朱庆生] 对急救社区化理论认知,陈局探索了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奥运会之前的实践更加坚定朝阳区走急救社区化的信心,在奥运会以后,按照全市的统一的要求,我们在14个街乡建了19个急救站点,进一步固化和急救社区化发展方向,在过去的三年运行过程当中,应该说有效缓解朝阳区急救呼叫满足,朝阳区老百姓急救需求以及政府职能保障工作安排,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 09:59 ]
[朱庆生] 朝阳区急救社区化道路经过了6到7年艰辛探索和实践,起初是这样的,2006年筹备奥运的时候,突然发现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和急救体系,不足以应对奥运保障工作需求。主要原因是站点,急救人员和实际工作要求以及需求供需比矛盾过大,这也是全北京市的问题。大概75%的场馆和大概75%金牌产生在朝阳区,换句话说朝阳承担了大量的场馆外围急救保障工作,怎么样解决这么大的供需比的矛盾?摆在了朝阳区政府和朝阳区卫生局面对这些工作的同志的面前。当时思路是,大统筹区域资源,统筹了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机构都要出一组机构人员,同时邀请鞍山市急救人员和999非公立参与了朝阳区奥运急救保障工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解决区域急救满足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 09:58 ]
[主持人] 朝阳区现在已经有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救助站,朱主任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急救社区化的运行情况是怎样的? [ 09:57 ]
[朱庆生] 第一个职能是朝阳区紧急医疗中心,朝阳区政府赋予我们单位的,代表行使政府的职能,区域内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政策的研究以及政府大型活动工作。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和市民培训工作。第二块牌是北京市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代表了传统急救业务,保障城市运行,保证市民报警、处警,分别代表两个方面的含义。 [ 09:56 ]
[主持人] 您是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北京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这是两个职能吗? [ 09:56 ]
[朱庆生] 对,北京急救中心统一的制服。 [ 09:55 ]
[主持人] 也是我们特别期待的。我想问一下朱主任,您今天穿了这身制服,这是急救120统一制服吧? [ 09:54 ]
[陈开红] 通过急救体系搭建,能够使医疗卫生活力更加增强,为老百姓的服务更加有力,而且真的接地气了,真得做实了,老百姓真正获益了,这是急救体系发展最终的目标。从深层意义上来讲,体现两个词,高效和快捷,社会资源有效节约和利用,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方式。 [ 09:53 ]
[主持人] 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统筹。 [ 09:52 ]
[陈开红] 急救社区化以后,社区发展非常好,社区对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提升,信息化的建设等朝阳区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可以把社区和三级急救网络的通道梳理畅通,63条通道接急诊专科,一次性到达合适的医疗机构,社区化之后,这些病人可以及时到网络救治医院,到了医院以后,又能够通过网络救治医院,第一手获得社区方面的资料,使得病人避免二次转院,避免在急诊科滞留,缩短了时间。 [ 09:51 ]
[陈开红] 第三,院前急救作为网络运行,对它有一定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都有门槛和标准,而且纳入到社区卫生绩效考核,算出了单量和分值,在其他四个公共卫生体系全面下沉网底后,急救也均衡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完整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得急救在这个过程当中为公共卫生填平补齐,能起到支撑作用。一旦社区街乡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急救力量贴到政府了,而且贴到街乡和医疗机构,通过三级急救网络有一个很好的通道,使得救助和救援半径就突破了物理的含义。 [ 09:50 ]
[陈开红] 急救就在自己身边了,急救社区服务中心救护能力提高,是社区服务机构自身医疗水平的提升。 [ 09:49 ]
[主持人] 急救就在自己身边了。 [ 09:48 ]
[陈开红] 解决了人少问题,过去讲急救医生年龄大了,45岁以后到哪里去?跑不动车了,他是最好的全科医生,让把回归到社区进行对老百姓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他可以当老师,年轻的同志们,年轻的全科医生需要这样的砺炼,不仅院前急救对技术的训练,还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回到社区一定是响当当硬梆梆的全科医生。实际上带到急诊救护能力强,急救半径缩短了,几乎没有半径,在身边就可以进行救治。 [ 09:45 ]
[主持人] 老百姓生命更好得到保障。 [ 09:44 ]
[陈开红]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提出一个观点,可能得到国内很多专家的认可,急救医生是最好的全科医生。所以我们急救医生如果是全科医生和急救医生转起来之后,实际上是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水平。 [ 09:44 ]
[陈开红] 如果在社区服务中心急诊救护能力强了,立刻就能够实施救治,和院前急救的车辆到跟前再进行救治效果是不一样的,我只能说立刻就能得到救治,救护车来了以后很顺利进行续接,这就保证患者在今后治疗,愈后生命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而且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及时救回来,病人的病情都是综合复杂的,我们会尽最多努力,把社区全科医生能力带起来,因为他们参加内部人员的不断轮转和培训,就能把这一块带起来了。 [ 09:43 ]
[主持人] 这个时间有没有计算过,大概能缩短多少时间呢? [ 09:43 ]
[陈开红] 第二个也是我们通过急救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为一体以后,我们过去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个短板,那就是急诊救护能力,来社区中心看病的不可能都是慢性病的病人,各类风险病人到那儿就诊,发生突发疾病,如高血压病人到社区就诊过程当中,由于环境或者是天气气候等各种原因和自己的情绪反应,突然出现了脑溢血或者急症发生,如果社区急诊救护能力强了,第一时间就能够展开救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给院前急救争取了时间,给病人给予了生命保障。 [ 09:42 ]
[陈开红] 是的。我想也应该认真把这个阐述一下。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在我们老百姓想法里头或者市民眼中,急救半径缩短,建了这么多急救社区化,通过社区急救服务中心带到老百姓身边,急救半径缩短了,时间半径缩短了,满足需求情况要好了,从现象来看是这样的,这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布局。但是实际上在内涵上,社区急救化还有更深层次方面的意义,首先把急救站设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它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全成为一体化运行之后,首先他把急救社区,在急救半径上应该和内涵有了更加深的概念,带到社区以后,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上每个中心都有急救小分队,从奥运以来一直在进行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这些队伍里的人员掌握了熟练操作规范和技能,每个中心具有院前急救培训的师资,我们区域是属于统筹,我们统筹力量,不单打独斗,把社会资源统筹起来共同参与提升市民急救自救的意识,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把急救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带给了老百姓,把第一目击者的行动提速了,这是高效反应方面。 [ 09:42 ]
[主持人] 听了陈局长的介绍,老百姓的确需要这种社区救助,有两个方面的好处,急救反应半径缩短了,时间缩短了,这也是发展社区急救的意义所在吗? [ 09:41 ]
[陈开红] 针对朝阳区城乡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城乡接合部和城区二元结构,人口的二元结构,地域二元结构的特点,显得医疗资源布局和急救布局格外重要,尤其在朝阳还有一个特点,好的医疗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城区内,都是在四环以里,相应城乡接合部四环以外非常薄弱,就显得急救在这些方面发出突出的作用,正因为医疗资源的薄弱,分布的不均衡,我们需要有急救搭建这个平台,让需要救治的病人快速到达能够的部位,这些区域的老百姓能够有很好的自助的意识,提高行为有效能力,使得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 09:40 ]
[陈开红] 朝阳区现在也是处在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在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城市化的进程不是一个单纯上楼问题,涉及到很多的公共保障,公共卫生保障跟它进行衔接,能够提供更多的保障过程。对急救体系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老百姓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对他们生命安全的保障,在他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快速救治,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得生命能够保存下来,我们说得生命保障不单纯是生命救回来,还有生命质量的维护,越早救治,生命恢复以后生命质量越好,我想在生命救治是这样两个概念。 [ 09:40 ]
[陈开红] 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在不断变化当中,这也是我们能够统计到的流动人口数量,朝阳区是突破500万人口的大区,城市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保障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方面,公共卫生保障是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 09:39 ]
[主持人] 一直在变化。 [ 09:39 ]
[陈开红] 朝阳区是经济大区,人口大区,区域大区,但是在大区的背后,实际上朝阳区也面临着许多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在区域特点上来讲,面积大,外来人口多,外来人口还是二元结构,我们拥有CBD高端服务区,吸引很多高端金融人才等,在促进朝阳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四环到五环还有好多城乡接合部,这里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也是非常公共服务需要关注的群体。总体来看,从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朝阳区现在常住人口也在不断集聚增加,现在到了374.5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官方统计也是169.5万人。 [ 09:39 ]
[主持人] 陈局长您说到社区急救化的建设,朝阳区算是北京较大的区,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水平也是不断增长和提高,我特别想问您,朝阳在发展社区急救方面具有哪些特点呢? [ 09:39 ]
[陈开红] 只有急救体系既涉及到社区卫生,又能够涉及到医疗救助,涉及到医疗卫生突发应对,这是中间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重要的环节,急救社区化远远不是说在院前急救这个含义上把它作为单项的工作看待,而是放在公共卫生体系里面,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涵盖在这个概念当中说急救社区化建设,能给未来解决人的问题和解决资源有效配置,有所突破,使得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能够找到新的突破点和新的途径,促进事业的稳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 09:39 ]
[主持人] 这个恰恰是很重要的。 [ 09:39 ]
[陈开红] 我认为急救体系提升对于救援来讲,我们现在讲究公共卫生关口前移,120这个体系是我们国家“非典”之后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妇幼、疾控,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按照国家的要求均衡发展,这中间缺了急救体系如何均衡发展。 [ 09:38 ]
[陈开红] 同时急救资源实际上不单纯是院前急救的资源,急救是体系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谈院前急救的时候,离不开整个急救体系,我们的急救体系实际上分为三个段,一段是社区的急救体系,社区急救体系要解决老百姓自护互助支持普及和宣传,自身行动能力的增加。二是涉及到跟老百姓最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诊救护能力的提升,第二段才是院前急救体系,这个网络如何能够规划得合理,能够满足需求,急救半径相对的合理。三是后续的救治医院,专科绿色通道如何建得更加合适,而且跟急救的标准相互吻合,能够互认,能够使得从社区到院前到急诊后续医疗机构的救治连成一站式服务体系的建设,才是急救真正的体系化的含义。所以今天讲得急救社区化的模式,实际上是在一种程度上使得这个体系如何能高效的运转,通过院前急救最活跃的元素,让我们为医疗卫生在这个急救体系发展领域上能够全面提升。 [ 09:38 ]
[陈开红] 在急救体系规划建设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一个很完善、很好的规划。使得我们院前急救资源进行充分有效高效的使用,使得部分情况下出现了资源不足,部分的布局资源相对密集,造成资源相对的浪费,这些情况都有待于在今后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值得政府高度关注,进行统筹的规划,合理的安排,使得它有效运转起来。 [ 09:38 ]
[陈开红] 从体系建设来讲有不同的模式,包括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这样一些大的城市都有独立的机构,实现了独立完成急救的职能。在这种前提下,也存在着两大问题,这些年来,在这些问题上很难以突破。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资源如何统筹的问题。首先在人的问题上来讲,院前急救全国普遍存在共性的问题,招难、留住难,招聘很难,留住人才也很难,因为急救是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而且在职业发展前景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大家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和持续性,相对其他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公共卫生的职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院前急救目前政策支持和各方面体系的发展,还有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所以在人员的待遇各方面,还有一些需要亟待完善的方面,否则人即使招进来,留住也是非常困难的。 [ 09:36 ]
[陈开红] 急救应该是在学科建设上年限比较短,和其他的医疗机构形成的历史还是不太一样的,相对而言也是我们国家二三十年急救体系逐步进行建设和完善。目前我们国家对急救体系倾注了很多支持,包括大力的推进,但是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完整的急救体系。 [ 09:35 ]
[主持人] 目前国内急救工作是怎样的呢? [ 09:35 ]
[陈开红] 急救社区化模式这个概念,简而言之我们通过把急救站建立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我们的急救服务带到老百姓的身边。从内涵上来讲,它不是简单把急救站挪到那儿而已,而是从内在机制和体制进行一些方面的建设,包括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赋予急救救护的职能,同时在政策保障上,人员编制和硬件配置等给以全方位支持,使得急救真正从意义上,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带到老百姓的身边。 [ 09:33 ]
[主持人] 欢迎两位作客新华演播间。朝阳区现在有43个街乡,其中有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了急救站。社区急救站可能也是在今年建成,我想问一下陈局长,急救社区化是什么? [ 09:32 ]
[朱庆生(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主任)] 主持人好,新华网友大家好! [ 09:32 ]
[主持人] 另外这一位是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主任朱庆生,欢迎您朱主任! [ 09:32 ]
[陈开红(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主持人好!新华网友们好! [ 09:32 ]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急救有黄金十分钟的说法,当人出现过心梗突发疾病时,最初的十分钟也是最佳的救助时间。作为全国应急示范区,今年朝阳区将率先在北京实现了急救社区化,每个街乡建设一个急救站,配一辆急救车,预计年内建成43个急救站,将极大缩短急救的时间。今天我们演播室就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开红,欢迎您陈局长! [ 09:32 ]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