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北京金融街: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新华网
2025 10/28 08:46:04
来源:新华网

瞭望 | 北京金融街: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字体:

  金融街所在地西城区的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占北京市比重逾70%;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业增加值及约70%的金融业税收

  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实践动能,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持续深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一条街道,承载万亿资产——中国金融的脉搏在此跃动。

  西起南礼士路,东抵太平桥大街东侧,北起阜成门内大街,南至长安街南侧,核心区面积2.59平方公里的北京金融街,自1993年国务院批准其建设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以来,三十余年间见证并承载了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历程与成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调研获悉,近年来,北京金融街持续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资产管理高地建设成果显著,“两区”建设成果持续显现,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北京金融街夜景(2023 年 10 月摄) 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交出发展新答卷

  北京金融街,既是中国金融文明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集中体现者。其金融活动可追溯至元代,元大都时期设金城坊,商贾云集、交钞流通,奠定早期金融雏形;明清时期银号林立、金坊遍布,金融业态持续演进。历经七百余年变迁,金城坊故地之上,崛起为兼具中国文化底蕴与现代金融气质的建筑群落,成为中国经济脉动的真实写照。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金融街以仅占北京市0.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据最新统计数据,金融街所在地西城区的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占北京市比重逾70%;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业增加值及约70%的金融业税收,成为金融机构与人才高度集聚、人民币资产流动枢纽功能突出、税收贡献显著的核心区域之一。

  外资机构“首选地”与创新实践高地。金融街的开放活力体现在一系列“首家”“首笔”“首单”创新实践中:高盛高华证券成为北京首批外商独资券商,保德信保险资管公司获批全国首家境外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设立的保险资管公司,中化集团完成全国首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北金所落地北京地区首单不良资产跨境转让项目。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金融街租金水平、十年历史平均吸纳率等指标均居领先地位,持续吸引外资机构落地。2025年初,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国联民生证券等机构相继入驻,目前区域内共有外资金融机构120余家,涵盖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及支付组织的中国区总部。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金融街在监管协同、市场环境、人才储备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外资机构在华展业提供了优质生态,显著增强了其发展信心。

  头部资管机构集聚地。在资管领域,金融街已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生态。截至2024年末,西城区驻区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20万亿元,占北京市总量的50%左右、全国的12.5%左右,构建起集融资、投资、运作、管理于一体,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全领域的资产管理体系,成为全国头部资管机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金融街的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国际合作功能日益突出,基本形成以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多种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郅海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位,决定了金融街不仅是市场参与者,更是国家金融战略的执行者、协同治理的推动者和金融稳定的维护者。

  创新构建“四位一体”机制与“6R”服务体系。为提升服务能级,金融街创新形成北京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论坛“四位一体”服务机制,在全市首创“双管家”服务模式,深化集监管支持、机构运营、环境优化、关系促进、专业研究、人才发展于一体的“6R”服务体系。同时,打造聚力·金融街党群服务中心、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金融街服务局基层立法联系点、金融街研究院、《金融街观察》、金融街发布、金融街I客厅等“六大平台”,全面强化服务支撑能力。

  郅海杰表示,展望未来,北京市西城区将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推动金融街建设成为金融功能高度聚集、金融市场深度开放、营商环境国际一流、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为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交出新时代答卷。

  北京金融街夜景(2024 年 11 月摄) 闻昭摄 / 本刊

  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

  在北京市西城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科新区”,福佑卡车的中台服务系统正实时调度全国货运车辆——作为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物流生态项目中首家实现全面数据资产化与数据流通交易的试点企业,其整合货源、运力、运价、司机画像等全链条数据,构建数字化履约解决方案,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注脚。

  北京金融街立足政策传导“第一棒”与资源汇聚“枢纽”定位,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实践动能,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持续深耕,成效显著。

  畅通创新转化路径,筑牢发展“强引擎”。科技金融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支撑。金融街通过构建与科技创新适配的金融体制,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路径。北京证券交易所作为关键载体,开市四年多来已汇聚27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形成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黄金走廊”。

  在政策协同方面,“股、贷、债、保”多维度发力的科创金融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约15%,高于一般贷款增速;截至2025年9月末,北京地区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超2100亿元,居全国前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北京地区单家科技型企业借用外债额度从2018年的50万美元提升至1000万美元,跨境融资便利化业务签约金额近50亿美元,适用范围从中关村海淀园扩展至全市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科创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激活可持续动能,绘就生态“新图景”。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金融街通过标准制定、产品创新与国际合作,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北京市绿色贷款余额逼近2.4万亿元;2024年科创公司债券、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2155亿元、74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在机制创新上,金融街推动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与碳核算;国家外汇管理局“科汇通”试点落地,便利国际绿色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促进绿色技术跨国合作。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转化为生态效益:西城区综合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绿色发展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印证了绿色金融“既是责任,更是机遇”的深刻内涵。

  滴灌实体经济,架起服务“连心桥”。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金融街聚焦化解“融资高山”,构建“一机制、一基地、一平台、多活动”的融资服务体系,每月举办的“融享汇”投融资专场对接活动已成为品牌,将抽象政策转化为精准对接。

  政策工具定向发力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近40%,覆盖面与可得性持续提升。针对中小企业汇率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搭建外汇衍生品银企服务平台,将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纳入普惠金融体系,超2300家企业累计签约业务129.4亿美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家数占比超九成,护航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构建全周期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撑。金融街推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泰康保险集团创新“保险支付+医养服务”模式,提供从养老金规划到康养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中国人寿、国民养老保险等机构开发养老储蓄保险、年金保险等专属产品,适配老年人风险偏好与流动性需求。

  数据显示,北京地区银行新发放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贷款累计超140亿元。线下服务同步优化,适老金融服务特色网点在金融街及周边涌现,通过爱心窗口、老花镜配备、大字版流程等细节,提升老年群体服务可得性与便利性。

  赋能场景全覆盖,激活发展“新动能”。数字金融是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作为北京市首个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街区,金融街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医”场景全覆盖,从大型商超到胡同小店,从公用事业缴费到理财产品购买,数字人民币应用深度融入民生。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交易笔数5.4亿笔,金额逼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同时,依托北京数字经济先发优势,金融街积极参与“中国数据街”建设,推动数据资产确权、评估、交易与融资,探索数据要素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证监会累计将27个项目纳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多个项目源自金融街机构,彰显其在金融科技前沿领域的引领地位。

  北京金融街以“五篇大文章”为抓手,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优化与场景落地,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未来,金融街将进一步深化创新、开放、联动、融合发展,为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城方案”。

  立足全球视野擘画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时代命题,北京金融街正以更开放、自信的姿态谋划未来,致力于构建全球金融高地。

  “四位一体”凝聚发展合力。“五篇大文章”的推进需要多方协同,金融街创新构建的“四位一体”服务机制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北京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新华通讯社、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权威部门指导,汇聚150余家重量级驻区机构为理事单位,下设资产管理、国际合作、金融科技等专业委员会,实现监管意图与市场声音的高效传导。

  北京金融街服务局与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构成“双管家”模式,前者侧重顶层设计与监管支持,深化“6R”服务体系,后者专注市场化落地服务,形成“宏观政策—微观体验”闭环;金融街论坛则作为“思想催化剂”,自2020年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以来,已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通过聚焦“五篇大文章”等议题,促进监管部门、市场机构与实体企业深度对话,凝聚发展共识。

  即将于10月27日开幕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是金融街践行全球视野的重要窗口。本届年会国际化水平再创新高:全球金融领域主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头部国际机构全球高管确认出席,阿联酋投资部、瑞银集团等首次承办专题论坛,海外分会场增至5个,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关键区域,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

  面向“十五五”明确突破方向。在产业生态上,北京金融街将着力构建更具韧性和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提升全球顶尖金融资源集聚能力,强化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生态构建;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引擎,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生态圈,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在国际合作上,践行“中国的金融街,世界的金融街”理念,从“引进来”转向“引进来+走出去+深参与”并重。深化机构、业务、市场全方位开放,擦亮金融街论坛、“金融街发布”等品牌,使其成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增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加强与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务实合作,在跨境监管、金融安全等领域建立长效对话机制;依托国际合作专委会、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等平台,推进跨国跨界规则对话与政策互动,构建常态化、多层次研讨合作机制。

  “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将着力加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把金融街建设成为金融功能聚集、金融市场开放、营商环境一流、国际影响力彰显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郅海杰说。 (采写记者:乌梦达 鲁畅 陈旭 赵旭)

【纠错】 【责任编辑:周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