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纪录片《遗迹有奇迹》 第二集《钢花闪耀》热播-新华网
2025 10/25 17:20:07
来源:首钢集团

工业纪录片《遗迹有奇迹》 第二集《钢花闪耀》热播

字体:

  工业遗迹,记录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足迹,闪耀着中国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制作的工业纪录片《遗迹有奇迹》开播。

  《遗迹有奇迹》第二集《钢花闪耀》,将镜头对准北京首钢园,以历史和现代的视角解码首钢工业遗迹,用百年钢铁工业的沧桑巨变,讲述了一段关于坚守、创新与重生的中国故事,记录了百年首钢为民族工业和国家富强的奋斗之路,展现了一代代首钢人不忘初心、强企报国的深厚情怀。

  《钢花闪耀》播出之际,2025WTT中国大满贯正在首钢园激烈角逐,乒乓赛事与工业遗存的碰撞,延续着纪录片“传统与现代对话”的主题;而国庆中秋长假的到来,也让这座融合工业旅游、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的城市复兴新地标,正在释放新一轮的消费热潮——历史与现实交织,首钢园“钢铁丛林”的转型故事更显生动与震撼。

  钢铁强国的崛起之路。纪录片开篇的长镜头,在长安街西延线的首钢园缓缓推近,高炉、厂房、筒仓等建筑与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影。首钢园文旅事业部讲解员姜金玉与研学团孩童的对话,揭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壮阔史诗。“首钢是什么时候建厂的?”“1919年!”孩子们齐声回答。在带领孩子们参观三高炉时,姜金玉不仅是在讲解工业设备,更是在传递着一代代钢铁人的精神价值。

  原首钢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主任胡景山的讲述,将观众带回到那段艰难岁月。他指着资料画面中凝固的铁坨说道,日本侵略者投降前故意将铁水留在炉内,美国专家断言这是无法修复的废铁。1949年,中国粗钢产量仅15.8万吨,“还不够每户做一把菜刀”。这种数字对比,凸显了建国初期工业基础的薄弱。

  浪漫背后的硬核技术。设计师吕晓卓站在一高炉顶端设计落日观景台的片段,展现了工业遗存的功能转化。画面里,她指着远处天际线说:“这里能看到北京最美的日落,我们要把景观区完全呈现出来。”而在纪录片以外、现实之中,此刻的首钢园正因WTT乒乓赛事与国庆中秋长假的欢声笑语,让这份浪漫更具激情、活力与烟火气。

  高炉高大身躯的背后,还蕴藏着一段中国钢铁工业自主研发先进技术的发展奇迹。纪录片镜头随即切换到20世纪60年代,时任首钢总工程师的安朝俊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攻克“高炉喷吹煤粉”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每喷一吨煤粉,节省800公斤焦炭,足够一户家庭两个月的取暖需求。”纪录片用黑白历史影像、平实有力的解说词与数字细节,展现了中国钢铁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

  改革先行者的足迹烙印。在一高炉炉芯品尝咖啡是什么感觉?曾任首钢技术研究院钢研所副所长宋静林这样回答:“挺好。”从1400℃的炼铁核心区域,到飘散着咖啡香的赛博朋克风休闲空间,这种功能转化正是首钢园转型的生动写照。

  历史的印记在时空交错间渐渐浮现,纪录片用一段情景剧,还原了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制约及首钢体制困境。那时,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工人也缺乏生产积极性。随着镜头推进,纪录片以珍贵的历史影像,再现了首钢承包制第一次动员大会的画面。

  通过化整为零、责任到人的方式,数万名首钢职工将企业效益与自身腰包挂了钩。成功推行承包制,使首钢创下15年利润连续递增20%的奇迹。宋静林回忆道:“从进厂那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首钢又重新有一种新的生命力。”这段历史表达的不仅是宋静林的个人回忆,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缩影。

  搬迁与重生的时代答卷。2010年12月19日高炉停产的历史影像里,宣布“首钢炼铁厂高炉正式停产”声音响起,画面定格在高炉流出的最后一炉铁水上。随着北京城市功能转变、向绿而行的新战略,首钢搬迁调整势在必行。

  当5500立方米的新1号高炉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拔地而起,纪录片用镜头语言记录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中国钢铁工业升级的写照:搬迁前,老首钢主打的产品为螺纹钢等线棒材,搬迁后,新首钢主打的是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等高端板材;如今,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使用“首钢芯”;最薄仅有0.07毫米、光似镜面的蝉翼钢,是首钢人引以为傲的新名片。纪录片中,首钢京唐这座现代化钢城,在渤海湾畔生机勃勃。

  纪录片的镜头缓缓掠过老首钢园厂房里锈迹斑斑的钢铁构件,姜金玉既想起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那晚,车间里的欢呼声与工友们的不舍,更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首钢搬迁调整这场产业革命,不是落幕的告别,而是转型的新生!

  冬奥契机下的华丽转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钢滑雪大跳台飞进全球视野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曾经沉寂的十里钢城充满活力。首钢滑雪大跳台下,体育运营负责人郭金磊正在为骑行活动勘测路线,让“冷资源”释放出“热效应”;一高炉已打开“元宇宙入口”,成为科幻文化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北京当红齐天有限公司董事长齐笑发出感叹:“只有这样的工业遗址才有这样的力量。”

  纪录片尾声,首钢建投总设计师于华在四高炉调试灯光的场景极具视觉冲击力,她指挥点亮红色炉芯的刹那,工业遗迹瞬间焕发新生。火红的高炉映照着后工业时代火红的未来,在服贸会、WTT中国大满贯等活动、赛事的辐射带动下,首钢园正从“大会举办地”向“产业集聚地”快速转变。《钢花闪耀》用百年时空跨度证明,首钢工业遗迹及其活化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不是标本式保护,而是持续生长的有机过程。

  “触摸历史”的厚重质感。《钢花闪耀》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该片的独特魅力,在于用钢铁工人的个体记忆串联起国家工业化的宏大叙事。首钢长钢炼钢厂综合科治安保卫宋宇广说:“昔日机器轰鸣的厂区,如今已逐步变身会展小镇、科幻乐园和冰雪运动打卡地。看着首钢人曾经挥洒汗水的四高炉、风机房,在保留工业之魂的同时,与现代会展、数字科技深度融合,焕发新生,首钢人‘敢担当、敢创新’的精神在新时期得到了传承与升华。这份独特的工业记忆,因创新而延续,因融合而更具活力。”宋宇广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首钢转型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为之奋斗的首钢人的致敬。”

  首钢园服物业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换庭表示,自己与纪录片中讲解员姜金玉一样,也是老首钢人。“我从一线维修焊工转型为园区活动保障岗位,以前搞焊接要看工艺参数,现在干服务保障要严格按流程”,赵换庭说,“虽然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都有标准、都要精益求精,首钢人这种拼搏斗志、匠心精神始终不变。”

  京西会展运行中心负责人张涛表示,在与首钢团队协同推进园区升级的进程中,观看《钢花闪耀》让自己感触良多:“纪录片聚焦首钢百年变迁,镜头语言细腻、人物故事真实,完整呈现了首钢园工业遗迹的转型历程,非常打动人心。”张涛坦言,该片让他的亲朋好友产生了“想去首钢园触摸历史”的强烈愿望。

【纠错】 【责任编辑:周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