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魏梦佳)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学术研讨会暨主创交流会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从家国情怀、国际传播、创作理念、电影诗性、社会价值等多方面对《地上的云朵》展开学术研讨。
据悉,《地上的云朵》制作历时4年,去年以来已获多个重要奖项,在国外展映期间也获得国际专家与观众的关注。此次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主办,旨在以这部影片为研究样本,通过学界与业界、国内与国际的深度对话,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影像叙事提供创新范式。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地上的云朵》提供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一个范本,记录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劳动日常,以细节真实赋予作品立体丰富的质感,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追求梦想构成了对新疆的立体叙述和时代表达。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丽芳认为,《地上的云朵》以纪实摄影深入棉田、院落、婚礼等多个场景,真实呈现了南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人情礼俗与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新疆南部乡土社会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张龙教授表示,这部影片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与共通的情感类型,用诗歌般的叙事织就了生命的意义,与受众达成共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央民族大学美国籍专家马克・力文教授对影片中棉农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和重视教育的家庭观念印象深刻。他曾多次到访新疆,认为电影“参与式观察”的真实质感让海外观众看到真实的新疆乡土。
专家学者对影片“最少干预”的创作理念表示肯定。据悉,导演团队以最大耐心记录了棉农的日常生活,让影片具有静水深流的诗意和力量。总导演刘帼轶说,从策划拍摄剪辑到上映的整个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尊重”和“真实”,“正是这份弥足珍贵的尊重和真实,让影片能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总制片人刘洋感受最深的是“坚守”和“等待”,“阿克苏的天气经常变化,棉花生长也不等人,这些都需要我们安静等待,等待气温升高,等待棉花盛开,也等待两家人的丰收喜悦。”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唯有扎根田野、深植时代,才能以更具生命力的影像语言,讲述动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