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夏子麟)“请各位看我手里的材料包,今天咱们要制作的是养生艾草锤。”在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集中安置点,密云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王贞贞正在耐心教授村民进行手工制作。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集中安置点,村民正在进行手工制作。(北京市密云区供图)
7月底,正处于主汛期的密云接到预警后,太师庄中学、大城子学校、石城镇中心小学等场所作为集中安置点启用。为了让在安置点的村民生活更便利、心里更踏实,密云区针对各安置点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所、文体活动进行提升。除了用餐用水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定期消杀等“固定动作”,还按照百姓“点单”提供手工制作、体育健身、观看电影等文体服务,帮助他们“心灵减压”。
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由密云区体育局定点支援,他们发挥工作优势,带领群众练习八段锦,帮助安置点的老年人改善健康状态。“安置点居住的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选择带大家练习中国传统的八段锦,拉伸肢体,引导气血,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起到调节情志的作用。”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
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工作人员带领老人练习八段锦(北京市密云区供图)
在太师庄中学安置点,来自“浩天救援队”的20多名志愿者为这里居住的300多名村民支起“大锅灶”,每天采买新鲜蔬菜,提供800人次的餐食。“知道我们牙口不好,他们总是把饭蒸得软乎一些,而且每顿都有菜有肉,比我在家里吃得还好。”村民王大妈说。
午饭过后,大家会等待一小时,在餐厅里看看电影、聊聊天,等待宿舍里消杀的气味散去。每天一次的固定消杀,让他们住得更加踏实放心。
随着暮色降临,大城子安置点的300多名群众已经对电影公益放映翘首以盼,儿时的“露天电影”让他们重新感受往昔的美好时光,电影画面也让安置点内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安置点,村民正在集体观看电影。(北京市密云区供图)
截至8月7日,密云区共设131个安置点,转移19个镇193个村14614人,其中集中安置5031人。各集中安置点统一成立临时党支部,规范各类制度,开展文体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住得安全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