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修复受损路段
“各家注意了!燃气公司正在试压,大家先开窗通风,别着急开燃气!”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塔洼村的应急广播重复播报着。这是塔洼村村民在本次强降雨转移安置返家后第一时间就听到的提示信息。
8月6日上午11点,黄松峪乡塔洼村村民从转移安置点统一乘车返回家中,此时,村里已在包村干部、村两委、网格员们的努力下,实现了通路、通电、通信、通水以及消杀工作,燃气公司正在测试管线有无漏气,也即将通气,实现“五通”,村民生产生活即将恢复正常。
塔洼村位于黄松峪乡北部,因四面环山、地势低洼且曾有佛塔而得名。全村共有112户,常住人口185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是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古老村庄。在本次极端强降雨中,塔洼村出现断电、断水、断燃气“三断”情况,整村转移到酒店、学校等安置点,累计转移720人次。
提到转移安置的不容易,村书记李闯很心疼包村干部、村两委和网格员们。
王海山(左前)和救援人员拉线转移群众
包村组长王海山是一名转业军人,“现在已经消肿了,就留了一些疤。”回忆起转移群众那晚的情景,王海山仍记忆犹新,那天转移群众持续到夜里11点,在扶群众往外走时,不慎掉进了房侧的深水沟里,后背、胳膊都红肿了。“我这是外伤,我们包村干部比我严重。”王海山口中的包村干部是黄松峪乡宣传委员温朝辉,在7月28日早上转移群众时,被群众胳膊无意间顶到,胸腔骨第七、八根骨处被撞轻微骨裂。同日,乡里干部邢晨阳也在转移群众途中被村民碰到了膝盖半月板,造成损伤。“轻伤不下火线。”王海山笑笑,“我们都坚守在一线忙碌着,没人住院,这个时候不能退,得把老百姓照看好。”
“我的使命就是要保证全村老百姓安全。”李闯说道,“我们在群众陆续转移走后,村里只留下2、3个村干部,还需要挨家挨户继续敲门确认,必须确保转移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我们村有个村企合作项目云山松谷露营地,基本都冲没了。”59岁的李闯持续奋战了10余天,“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赶紧把路面修平坦了,让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李闯走起路来有些跛,手杵的拐刚可以勉强不用。7月28日,为察看村里水毁情况和燃气管道有无断裂,他和村助理孙俊林冒雨淌着到膝盖深的水流,从下游的塔洼一队一直走到了村界,近2公里,在途中,一颗石头顺着水流滚落下来,正好砸在他的脚背上,“没顾上,就感觉很疼。”当时水流很急,乍凉乍凉的,至今,他俩膝盖以下还都是木的。
在村民转移期间,村支委张玉新带着驻守村里的干部也没闲着,挨家挨户到圈养家禽的村民家里喂鸡、喂鸭、喂鹅。“有些村民把家门钥匙给我们了,我们就进门喂,有的没给我们钥匙,我们就从院墙外往里撒粮,确保家禽都安全,减少村民损失。”包村组长王海山介绍,因大部分村干部和网格员都在安置点照顾村民,仅剩的2名村干部走遍全村喂了一天。
“三嫂,您看您家进水没有?”“没进水就行了。”村里第一网格的网格员尉彩华,已经57岁了,正对照着手写的村民姓名本,一个个拨打着电话核实受损情况。此时,她刚从最后一辆村民返程车上送走最后一名群众,就马不停蹄地回到村委会,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网格内村民的姓名。“在河道边的受损比较严重,有的家冰箱坏了,冰箱里的肉肯定也都坏了,村民下车时我们按人头都给发了西红柿、白菜。”经初步统计,全村45户进水,占到了40%。
“我们全村平安,得感谢区里的提前预判,让我们提前转移。”李闯感慨。塔洼村村民转移回来后,村民、包村干部、村两委、网格员们都自发的从家里拿铁锨、推车,互相帮着清理院子和屋子里的淤泥。“家家都互相帮着往外推淤泥,那干劲儿,我觉得多辛苦都值。”
极端强降雨已过去几日,进山的路尚未修复平整,远处山涧雨水汇成的小溪淙淙的流淌,水流依旧湍急,敲击在河道碎石上弹奏出清脆的音符,四周林木葱绿,一台台挖掘机、吊车正在修复沿河道路,塔洼这个老村并不“洼”,而是充满了“闯”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