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侠克)记者近日从北京市丰台区获悉,全区31个应编制街区控规单元全部通过区委区政府审议。历经两年多时间,丰台成为中心城区(除核心区外)率先实现街区控规编制全覆盖的行政区,构建起“总规—分区规划—街区控规—项目实施”的全链条体系,更探索出一条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共治凝聚城市共识的新路径,为破解“大城市病”提供了鲜活样本。
2023年初,丰台全面启动街区控规全覆盖工作,截至2025年6月底,31个应编制街区控规单元,包括137个街区已全部通过区委区政府审议。街区控规获批后将成为对具体实施做出安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丰台分局副局长谯贇介绍,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以地铁1号线支线建设为契机,围绕多个站点展开了一体化设计。双轨换乘的张郭庄站,规划打造为社区会客厅,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交流与活动空间;王佐站则充分结合滨水景观资源,规划建设花园消费场景,助力河西地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这种对轨道交通站点的精心规划,不仅提升了交通便利性,更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丰台区创新设立地区发展“指标池”。在中关村丰台园东区设立的“指标池”,用于鼓励企业更新改造、补充配套设施。通过建立“指标池”使用与产业发展贡献、社会公益贡献相结合的建筑规模奖励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园区功能、业态、品质的迭代升级,成为24小时高品质、强活力的科创社群集聚地,全面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在空间布局上,各区域依据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南中轴上的大红门地区围绕“首都商务新区”的定位,构建“礼乐”双轴,形成“两轴、四区、一带、多点”的空间结构,致力于打造有国际吸引力的首都商务新高地和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新中心;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地区则以“首都南部结构性生态绿肺”为目标,构建“一轴两带、两核六区”的格局,大幅提升区域生态空间占比。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丰台区全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以大红门地区为例,每个街区内规划构建街区、社区、便民三级联动的家园服务中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点发力领域。北京西站地区通过一系列缓堵举措,如南广场开辟大巴接驳区、打通断头路、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人流量等,提升旅客出行效率。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南北广场的落客区设置,打造站城融合的活力中心和公园城市枢纽典范。
谯贇说:“丰台区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实施项目库和全区规划‘一张图’,实时监测规划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规划实施评估提供支撑,未来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路径,确保规划始终贴合城市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