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取得多项突破-新华网
2024 12/18 17:04:03
来源:新华网

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取得多项突破

字体: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侠克、陈凯姿)在近期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上,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和《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该学会会长、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表示,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实现溶栓药物种类扩大、突破4.5小时溶栓时间窗等四大突破。

  据介绍,卒中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卒中新发病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

  以往静脉溶栓药物通常依赖进口,费用高、经常断药。中国科研团队围绕溶栓药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已经证实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3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王拥军说:“经过国内科研团队优化生产工艺后,使用更便捷,价格也更低,将有效缓解上述问题。”

  临床一般认为“发病后4.5小时以内”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超过这个时间,往往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数据显示约有67%至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时发病超过4.5小时或时间不明。在中国科研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应用istroke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对患者是否存在半暗带等进行判断,或可将部分患者的溶栓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先后进行了6项针对大核心梗死取栓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证明对这部分患者来说,动脉取栓是有效的,意味着更多患者可以从中获益。

  另外,为缩短时间、提高诊疗精度和效率,科研团队将传统急性卒中诊疗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及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组织化管理,集中至一个空间,结合移动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新一代溶栓药物等技术,打造急诊卒中单元,可将患者治疗时间缩短到20分钟左右。“采用这种模式,患者的致残率能极大降低。”王拥军说。

  上述成果大部分研究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开展,其中istroke等人工智能系统全部由国内自主研发。

【纠错】 【责任编辑:刘品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