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记者侠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世界肝炎日前夕,多位专家表示,由于我国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基数大,筛查率和诊疗率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众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肝炎患者的社会歧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近年来,通过强化重点人群监测和综合干预等措施,我国病毒性肝炎感染人数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得益于国家免疫规划,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持续稳定下降,特别是5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控制在1%以下。
另外,病毒性肝炎治疗水平不断提升,患者规范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治愈率达95%以上。乙肝抗病毒药物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丙肝抗病毒药物纳入基本用药目录,大幅度降低了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经济负担,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不断提高,群众依从度明显提升。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丙肝与性病防治室主任李健介绍,通过强化血液安全和医疗安全管理,我国乙肝和丙肝经血传播和医源性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早在2015年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甲肝和戊肝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甲肝报告发病率从1991年55.69/10万,下降到2020年1.06/10万;戊肝报告发病率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2021年为1.8477/10万。李健也表示,目前我国乙肝诊断发现率和治疗率与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说,目前存量乙肝病毒感染者依然是防控的重点人群,中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约有7500万,存量大,如果无法有效干预,未来出现肝硬化和肝癌风险极大,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艳表示,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宣教,提升公众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提高主动筛查率,降低患者病耻感,减少社会偏见和歧视,助力消除病毒性肝炎。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认为,目前我国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所需的技术、药物条件均已具备,需要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倡导乙肝筛查和预防接种,扩大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实施标准化肝脏疾病全程管理,积极推动高风险人群早期肝癌监测,进一步推进我国肝炎防治工作,加速消除肝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