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绿电用量比重将达60%-新华网
2024 05/20 15:26:27
来源:国网北京电力公司

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绿电用量比重将达60%

字体:

  全国首套充电桩自动化检定检测流水线、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车网互动平台”……5月17日,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举办“走进首善电力”公众开放日活动,带领媒体记者走进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前疃村,亲身感受北京城市副中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愿景。目前,城市副中心正在加快推进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到2035年,外调绿电占副中心用电量比重将达到六成。

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据了解,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协同北投集团,打造城市绿心“零碳”运营园区综合示范,现已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自2023年以来,在城市绿心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路径开展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助力园区节能降碳,零碳运行。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负责人王雅群介绍:“预计2025年,城市绿心将构建以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绿电供应100%,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100%,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配电网支撑,最终将实现园区负碳运行。”

移动式充电桩

 

规模化充电设施检定检测与车网互动技术实验室

  科技创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占地56亩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由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电力领域顶尖科研机构打造而成,致力于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相关技术研究,是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试验田”。

  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紧扣副中心绿色发展的需要,搭建了绿色交通基础充电设施智能检测平台、高质量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绿色转型协同创新平台3个平台。在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引下,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在实验基地,可看到为服务副中心绿色出行研发的移动式充电桩。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岩平介绍:“移动式充电桩可将行走机构与充电设备结合,实现一桩服务多个车位,解决油车占位难题。480千瓦超级充电桩,可实现‘充电15分钟,行驶400公里’,目前在全市已建成15座超充站。为满足北京‘十四五’时期新增电动汽车用户的需求,与行业客户联合,计划在两年内建设300座超充站。”

  不仅如此,实验基地还配置了160千瓦的地源热泵与园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提升了基地整体能效;实验室、办公楼屋顶以及户外实验区加装400多千瓦的光伏,同时采用风力发电技术,园区碳排放整体降低65%。该基地总结出以“电网可靠供电+绿电供应+能源高效利用”实现园区低碳发展的路径,目前正应用在城市绿心的建设中,下一步将在全区推广。

  坚强城市电网是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构建“三通道”特高压受电格局、500千伏三电源支撑、220千伏三分区供电、110千伏链式接线,10千伏层面打造双环网配电网架。微网建设方面,建设交直流混联微网,为未来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及消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走进通州区前疃村,村民屋顶的光伏板整齐划一。2022年年底,这里建成了交直流混联微电网,通过日间储电、夜间放电的运行模式,实现光伏发电量100%消纳,提升了当地村民绿色用能体验,全面打通了电能互联微循环。村民家安装光伏板,除满足家用外,余量还能卖给电网。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设备部专工宋嘉琚介绍:“安装光伏不仅得到实惠,而且绿色环保,用电也更稳定。‘十四五’期间,前疃村预计还将新增900千瓦光伏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贯彻国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决策部署,在2023年示范建设基础上,充分应用已有技术积累及示范成果,统筹保供和转型,打造城市电网的新型电力系统完整形态。

  

  

【纠错】 【责任编辑:云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