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京郊怀柔区以创新发展、文旅兴农为抓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多项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产业融合
怀柔区将“来影都过周末”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在盘活各类资源的基础上,深挖文化元素、串联旅游资源,开发了“怀柔全域旅游数字地图”微信小程序,以图标+短视频的形式,实现资源展示、获取及推介三大功能。地图将游、吃、住、购、线路等五大元素集于一体,分为胜景、食肆、客栈、伴礼及游辙等五大板块。目前数字地图已收录37处景区景点、58处特色优质餐饮美食、95家乡村民宿和精品酒店、93个区域优质农特产品、20条旅游线路,而且每月动态更新推荐内容,为游客到怀柔旅游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完善服务设施方面,全区改造旅游厕所19座,游客服务中心(配备AED)2座,标识标牌935.73平方米,无障碍坡道522.7米,轮椅16个,长廊500平方米,观景平台40.6平方米,为游客提供了更舒适的旅游体验。
在挖掘旅游资源方面,全区串联网红打卡地等消费新场景,打造了1条“遇见怀柔各美‘骑’美”怀柔文旅骑行线路,骑行线路全程约40公里,串起了雁栖湖、国际会都、红螺寺、栗花溪谷、慕田峪长城景区、瓦美术馆等多个景区和网红打卡地。
坚持以创新为抓手,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怀柔区的一大亮点。一是采取“公司+农户”的创新投资模式,提升民宿品质,解决一家一户经营面临的诸多困境。二是采取由专业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提高民宿服务质量。琉璃庙镇又见炊烟、森岚系列、长哨营乡牧马人等民宿,通过这类模式统一经营民宿院落100余个。位于庙城镇的锦会农场通过亲子+有机农业模式,实现了跨界合作,不仅成为了北京市民亲子活动的胜地,也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做出了新的示范样板。
口头村在践行“农旅兴村”“文旅兴村”战略中,利用“北有圣泉山,西有体验园,南有采摘园,东有稻田景观”的资源优势,开启了“田间剪稻穗、现场来脱粒;稻田来抓鱼、亲子添乐趣”等体验活动。特别是在景观稻田的利用上,他们更是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建设了大型观景平台、3D立体稻田画、无动力儿童乐园、萌宠乐园、露营烧烤等休闲娱乐设施,步行于乡间小路,观赏成片的稻田风光,下榻远离喧嚣的独门小院,感受乡村的淳朴与自然,无疑是对“农旅融合、文旅兴村”的深度体验。
为促进农文旅融合,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北房镇在大周各庄村打造了“渔阳郡四时里田园”项目。项目分为游客接待服务大厅、集中展示展销中心、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渔阳文化元素庭院四大区域,囊括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展销、渔阳文化体验、文化沙龙等内容。
随着怀柔科学城、国际会都、中国影都的建设和发展,怀柔科技范儿、国际范儿、文化范儿不断彰显,全区乡村民宿顺应新发展,按照国家及北京市标准不断提质升级,呈现出有专业设计、有标准规范、有文化主题等特点,乡村民宿整体品质得到提升。
通过闲置资源利用、发展模式创新、服务水平提升、优质项目培育等手段,全区大力推进乡村民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截止目前,全区已发展乡村民宿2199家,院落数2373个,客房数14349间,床位数29057张,会议室可容纳人数24176人。
乡村民宿业的发展,让农民取得了多重效益:一是农民通过出租农宅收获了租金;二是农民自主经营或与投资人合作经营获得了收益;三是农民作为管家或服务人员实现了就业,获取了劳务收入;四是农民通过出售农副产品获取了收入。据统计,全区民宿每间客房均价在1000元左右,整院出租均价在4000-5000元左右。
随着全区民宿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六渡河村老木匠、洞台村井邻、北沟村三卅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宿品牌。通过发展乡村民宿,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重要渠道。同时,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提高了农民素质,强化了城乡融合发展,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文化旅游搭台 三农联手唱戏
以文兴旅,以旅助农,是怀柔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怀柔区在助推节庆文化旅游中,始终不忘主打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牌。在去年6月22日至24日举办的为期3天的第十八届京韵满乡文化旅游节期间,就策划推出了农文旅相融合的24项46场活动。 主会场河口镇,围绕“观大美汤河、展科技魅力、赏满族风情、品山乡味道”4大板块,推出14项、22场文化活动。将一台饱含满族元素的文艺演出呈现在观众面前。举办了“八旗龙舟”大赛、包粽子比赛,现场热闹非凡,营造了浓郁的端午民俗氛围。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满族风情手工艺品制作等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
喇叭沟门满族乡以“强文化 健体魄 凝乡情”为亮点,推出2项3场文旅活动。活动以“沟门三宝”为主线,为游客呈现了《二魁摔跤》《草帽书记》《问问白桦树》等精彩节目,展现了喇叭沟门满族乡人民的精神面貌。
长哨营满族乡以“感婚俗 购特产 品美食”为亮点,推出了8项21场文旅活动。包含"婚俗大典、文艺演出、民俗体验、助农直播、深山市集、农产采购"等内容。着重体现了“产业振兴、文旅融合、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四方面宗旨。
特别是在去年9月23日至24日的农民丰收节暨第34届北京农民艺术节期间,怀柔区19项农文旅融合系列特色活动,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
“头雁”代表石晶返乡创业12年,在渤海镇洞台村打造了井邻未来乡村社区平台,通过产业联动,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代表郑秋伶,建立宝山大姐公益就业服务平台,多渠道解决了农村妇女就业难题……丰收节期间,30位农民新农人和“头雁”代表通过视频展示和走红毯的方式,展示了他们创业致富、带动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的精彩故事。
九渡河镇黄花镇村村民石廷栋作为新农人代表,带着绿色有机蓝莓,自信满满地走上红毯。走上红毯的,还有带领整个村子阔步向前的村支书高国民。他作为“头雁”代表,宝山镇道德坑村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带领全体村民促进村级红色旅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使道德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低收入村,晋升为全国文明村、市级产业发展示范村。
值得一提的是,《怀柔区特色农产品名录》在开幕式上发布。怀柔板栗、红肖梨、软枣猕猴桃、西瓜李子等25类、33个品种收列其中。特别是软枣猕猴桃通过野生驯化栽培、筛选新品种等诸多实践,已成为喇叭沟门满族乡地区发展的特色果品,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果品质量上乘、甜度大、营养更加丰富,颇受市民喜爱。
丰收节及农民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区14个镇乡的特色农产品和内蒙古四子王旗等地的100余种特色农副产品吸引着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市集不仅吸引了当地人来,也吸引了海淀、顺义等周边城区的游客。市民张先生说:“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本地特色农副产品让我眼花缭乱,软枣猕猴桃、板栗,我买的都拿不动了。刚才还想买大水峪的家乡肠,结果已经被抢光了,怀柔这些农特产品太受欢迎了。”
除特色农产品展销市集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农村艺术品与文创产品市集、农耕农事互动体验区、书法摄影艺术展区等。市民既可以体验制作豆腐、掰玉米等农耕农事活动,又能体验精彩的非遗文化,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当代农民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以农民丰收节艺术节为载体,打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组合拳,丰富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有力推进了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打造了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怀柔模式”。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宝山镇也创造了自己的模式。去年,宝山镇在镇域内五彩稻田画中举办了产品线下推介会。在推广“宝山味道”这一品牌的同时,也开启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宝山模式”。他们借助北京市和我区的科学资源优势,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除引进20余个旱稻品种外,还引种了“甜蜜蜜”番茄。“甜蜜蜜”番茄因其颜色艳丽、口感好、甜度高,在“2023京津冀鲜食番茄黄瓜擂台赛”中荣获优秀奖。此外,该镇去年新种植的韭菜,也在专家指导下,采用国内先进的穴盘育苗技术和滴灌设施,实现了增产增效。
宝山镇采取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举措,通过企业化运营,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营销,成功打造了“宝山味道”区域特色品牌。并在成立镇级集体企业天河川种植中心的基础上,统一流转农户低效农用地和复耕复垦地块4000亩,种植高山五彩旱稻,打造出“稻田画”“稻田音乐节”等促进农文旅融合项目,实现了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目标,探索实践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山模式”。
桥梓镇在保护绿水青山及农民耕地的同时,深度挖掘各村特色及优质资源,将民宿游,营地游,景区游同农产品采摘,农田景观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结合旅游资源禀赋,科学开发旅游产品,走出了一条具有“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特色之路,涌现了一批像一渡河、新王峪那样的民宿村。
展示非遗产品 推出旅游手礼
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既有精湛的工艺内涵,又有精美的成品展示。在农文旅三业融合发展的今天,怀柔区的不少非遗产品都成了游客喜欢的伴手礼。如板栗、葫芦浸画、剪纸、京绣、雕漆、北京沙燕吉祥鸟等。
在去年10月3日至4日禧宝露文化中心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中,数十位非遗项目传承人与广大市民一起,跨越空间、穿越时间,开启了一场传统与潮流的对话。活动以非遗资料展、手工艺品展卖、民俗展演、传统手工体验、非遗美食夜市等多种表现形式,为游客呈现了多元化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善缘老会、万合轿子房等非遗项目展示了耍叉、小车会、轿子、夜光空竹、夜光毽子等表演。同时,举办了非遗文化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全区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怀柔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非遗市集上,有北京果脯、北京红星二锅头酒、满族小吃、沙燕吉祥鸟、焦家浸烙葫芦、雕漆、御食园小吃、杨门浆水豆腐、陶瓷彩绘、景泰蓝、茯茶酱食、京绣、绳编、北京高记中和馒头等多个非遗售卖摊位,游客不仅近距离观看了非遗项目传承人技艺的现场展示,亲身参与、体验沙燕吉祥鸟、绳编、葫芦烙画、京绣、豆腐制作以及满族民间舞蹈“二魁摔跤”等项目,还精心选购起了自己心仪的传统小吃和非遗手工艺品。
当晚,一场非遗盛宴精彩上演。由满族食俗、高记中和馒头、杨门浆水豆腐、北京果脯、御食园小吃、怀柔板栗、茯苓酱食等项目现场制作传统食品供游客品尝。同时,国家级非遗项目敛巧饭也在此开席。一个古村落,一段感人的故事;一次祈福大典,数十口大锅,众人同食“敛巧饭”。一样的节日氛围,不一样的节日感受。
通过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游客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节日氛围,丰富了广大市民文化旅游项目的体验,增强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让人们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也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伴手礼。
说到非遗和旅游伴手礼,不得不提到渤海镇的六渡河村。该村为改变目前民宿产品较为单一、体验方式较为单调的现状,于去年10月挂牌成立了3家艺术家工作坊,吸引了一批艺术工作者和非遗艺人入驻民宿院之中。随后,在这些新升级的民宿户内又设置了画室、非遗坊,并在周边设有茶馆、酒吧、咖啡馆等配套服务设施。这些新涌现出来的打卡地,着实增添了不少新鲜感,让游客有了来了就想住下的意愿。
去年农民丰收节期间,汤河口镇举办的“抱南瓜、夹玉米、割水稻”比赛,彩绘草帽、亲子互动、网红打卡等活动,更是打出了农文旅融合的“紫红黑”旅游手礼品牌。仅活动当天,就签约销售汤河甜薯3.55万斤,销售额突破56万元。河口镇农业发展公司还优选300亩良田作为花青素产品种植园,分别种植了花青素玉米、紫稻、红小豆、黑花生、黑豆、黑小米等6种特色农产品,并以此打造了“紫红黑”三色为主的“花青素”礼盒20000多个,并实现了网上热销。
“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景区,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这是慕田峪景区常务副经理罗星从事多年旅游管理工作悟出的深刻道理。如今,慕田峪关拼插积木、慕田峪长城通关文牒、慕田峪长城食品礼盒......已经成为慕田峪景区推出的极具长城文化特色的伴手礼,且市场反响很好,游客也争相购买。景区一位礼物自营店工作人员介绍。来自河北的游客赵女士刚买了一本长城通关文牒后,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文牒上盖上了十几种纪念印章。笔者采访的当天,就看到一些游客在礼品店里买起“长城礼物”,并将其当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最有意义的纪念。
近年来,慕田峪长城景区持续不断的研发长城文创产品,通过举办文创大赛、和知名厂商合作开发联名产品等形式,打造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文创品牌。罗星介绍,眼下,国际客源是慕田峪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最高时有四成,因此,景区独家打造了一款可以用于外事接待的国礼产品——雅琅晶彩盘。这款彩盘以雅琅晶独有的专利工艺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巧妙利用玻璃的透性及折光性在晶化玻璃的两面同时进行雕刻,正面称为阳刻、背面称为阴刻,然后利用手工彩绘的方式,将有机水性颜料绘制在背面的阴刻图案上,并通过玻璃的透性,使正面形成一幅画面,再经过高温烧制,色彩和谐、自然,且永不褪色。据说,这个雅琅晶彩盘拥有二十八道手工艺技术、十八项国家专利技术,收藏价值很高。
除此之外,慕田峪景区还联合北京御食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京味儿食品礼盒。礼盒包装上印有慕田峪长城景观,盒内组合了十三种北京地道的糕点零食,成为很多游客旅游带回家的好伴礼。
旅游伴手礼不仅在大景区拥有一定市场,在响水湖这样的中小景区也占有一席之地。去年国庆期间,响水湖长城景区与怀柔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共同开办了为期6天的“翰墨书锦绣,放歌颂金秋”响水湖长城书画市集,期间,有4000多名游客观顾、欣赏书画艺术家们的挥毫泼墨,向书画家门求取自己喜欢党史书画作品。为期6天的书画市集,区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会员们累计创作书画作品238幅,其中不少作品被游客当做伴手礼求取。
(原标题:京郊怀柔迈出文旅兴农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