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为美好生活赋能-新华网
2023 11/15 14:50:18
来源:新华网

中国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为美好生活赋能

字体: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中国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为美好生活赋能

  新华社记者罗鑫

  “过去被污染的河水变清了,脏乱差的环境变美了,大运河周边萧条的街景变繁荣了,被岁月淹没的历史遗迹重新焕发了光彩。”国家一级编剧马继红回忆起为热播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进行采风的日子,颇有感慨。

  市民在京杭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交汇点的万宁桥上眺望什刹海。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我从杭州出发,一路采访了大运河沿线的老百姓、非遗传承人、学者专家、爱河护河的志愿者等100多人,大运河的故事和传奇、大运河的发展和变迁,令人动容。”马继红说。

  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上,国内外嘉宾围绕“传承运河文化 赋能美好生活”主题进行研讨。千年大运河,连通南北、贯穿古今,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人类创造的地理奇观,更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人文史诗。

  本届“京杭对话”活动首次与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合并举办,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

  2021年印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利用水平。

  近年来,大运河沿线省市在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方面开展合作,坚持“还河于民”,推动大运河文化融入生活、融入民生,让千年大运河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行驶在大运河上的货船通过杭州拱宸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杭州拱墅区的拱宸桥。”马继红介绍,近年来,周边工厂都被迁走了,废旧厂房被打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棚户区进行了全面的治理改造,居民们如今能够推门见河、开窗赏月。

  据了解,北京加强对大运河的活态保护,串联人文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彰显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以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文旅产业空间,高标准建设沿线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一批老旧厂房华丽转身,实现产业业态集聚。

  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说,大运河畔有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比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技艺、扬州的漆器髹饰技艺、杭州的杭罗织造技艺、北京的景泰蓝制作技艺等。

  “非遗文化只有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日益紧密,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朱炳仁说。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说,大运河发展到今天,它的供水灌溉功能不能替代,文化旅游功能正在日益加强,许多大运河沿线城市都在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景点。

  “现在弘扬大运河文化,最重要的是要继续发掘整理它的精神内涵。”周文彰说。

  扬州瘦西湖五亭桥(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多地整合沿线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大力发展新兴科技实景演艺、数字艺术、互动展示等前沿特色文创产业,实现古老运河文化的现代表达,千年大运河成为了活力无限的“城市会客厅”、生生不息的“人民幸福河”。

  在河北,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从“有水”到“有船”,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实现华美蝶变,“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再次变为现实。在北京,“环球影城×大运河”国际消费体验区加快建设,“遇见·运河”城市探访等系列文旅消费新场景再现“漕运通济”的繁华盛景。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执行副主席刘流说,近年来着力推动运河城市的常态化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运河古镇和世界运河城市精品景区两项合作机制,持续推动城际交流、项目合作,在服务运河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鲁迪·范德温说:“我非常喜欢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以后可以去实地走走看看,也希望我们加强友好互动、交流,共同促进世界运河文化繁荣。”

【纠错】 【责任编辑: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