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3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一系列大运河文化带最新建设成果公布,向公众展示“活”起来的古运河。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禄米仓修缮、万宁桥“减负”等22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有序实施;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即将在年底向公众开放。
“从‘九龙漱玉’的白浮泉,到‘一支塔影’的燃灯塔,从‘舳舻蔽水’漕运盛景,到‘四大徽班’沿河入京,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古迹丰富,人文荟萃,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开幕式主论坛上,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做好大运河沿线建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修缮,实施22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老八里桥修旧如旧还原古桥“本色”,保护胡同肌理和城墙遗址,最大限度保留漕运古城原貌。
大运河沿线博物馆数量有序增长,沿线7个区除165家备案博物馆外,还有5家类博物馆先后挂牌开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在年底面向公众开放,展陈方案设计已基本完成,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式展示、临时展览构成,上展文物约6000件套。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万寿寺东路等一系列考古发掘成果,深化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路县故城遗址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市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2024年实现开馆。
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白浮泉遗址完成腾退、非文物建筑拆除,初步建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什刹海环湖环境整治工程,打造环绕前海、西海的3公里环湖步道;“三庙一塔”等文物古迹在完成全面修缮基础上,建成通州运河历史文化景区。
“我们推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打出生态修复、湿地建设、园林绿化、景观营造‘组合拳’。”赵卫东举例,河道治理后,萧太后河(朝阳段)全线河道贯通,京冀段62公里全线通航,城市副中心160余公里滨河绿道贯通,“大运河成为连接千年文明的绿色水脉和贯通南北的生态走廊。”
大运河文化遗产还将实现科技保护。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市文物局组织实施了“年度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监测数据收集”项目,目前在大运河遗产段(通惠河段)沿线已设置88处巡查监测点位和9处水体取样点,开展水质监测;同时利用全景虚拟现实相机、“文物e巡查”小程序等科技手段,记录全段河道本体及环境风貌。(记者李祺瑶)
新进展
禄米仓仓廒文物建筑完成保护性修缮;
万宁桥“减负”工程实施,使其全貌得到更好展示;
位于大运河源头的都龙王庙壁画完成数字化建档与抢险保护;
通州区燃灯塔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项大运河沿线文物及重要考古发现列入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标题:22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有序实施 古老运河“活”起来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年底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