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线”、不乱丢废弃物、用餐使用公筷公勺……去年6月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好习惯写入法规,现在执行得怎么样?记者探访了京城部分商超、餐馆和景区。
餐馆——服务员不知“公筷”为何物
在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生活方面,《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倡导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在疫情期间,使用公勺公筷更应被大力倡导。现在一年过去了,“公筷公勺”的好风气还在吗?
傍晚时分,位于中海环宇荟购物中心的“荷花泰菜”餐馆迎来几批就餐顾客。记者发现,每位顾客的面前都提供了碗、盘、勺子和筷子等餐具。上菜后,顾客纷纷用自己的勺子、筷子在盛放菜品的大盘中夹菜。
“咱们这儿不提供公筷吗?”听到记者询问,服务员赶忙递上一双和餐桌上摆得一样的筷子。“没有专门的公筷吗?”面对追问,服务员说:“都是这种统一的筷子,您就拿这个当公筷吧。”
而在通州万达广场的“一品焖锅”餐馆内,记者索要公筷时,遭遇服务员一脸蒙,“公筷?什么?您要什么?”一会儿服务员拿着一副普通筷子回来了,“不好意思,我们这没有您说的那种筷子,给您拿一双这种普通筷子行吗?”显然,别说主动提供公筷了,服务员连“公筷公勺”是怎么一回事儿都不清楚。
商超——“一米线”常常被忽略
疫情防控初期,防止人群聚集的“一米线”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守护安全健康和文明秩序的重要举措,“一米线”也被写入《条例》。严格按“一米线”站立的意识在大家脑中是否依旧牢固呢?
“各位顾客,请您先扫码、再测温……”海淀区紫竹院南路的永辉超市入口处,喇叭中不断响起广播提示。一名保安人员在入口处值守,督促进店顾客在扫完健康码、完成测温后,方可进入超市购物。
记者注意到,入口处的地面上,用黄黑相间的警示胶带贴出了好几排“一米线”标识。按理说,每位顾客应站在各自的线后,等轮到自己扫码再上前一步。但显然,地面上的“一米线”已形同虚设,所有顾客都扎堆儿挤在门口,凑在二维码前用手机扫描,有的顾客脚下踩着一米线,有的就站在别人身后,彼此之间的距离有时不足10厘米。
晚8点半,四元桥某家居卖场内,等候结账的顾客排起了长龙。收银台前的地面上,用亮黄色的胶带隔出一道道醒目的“一米线”标识。但排队的顾客常忽视了脚下的“一米线”,赶上人多的时候,两道“一米线”间甚至挤了3名顾客。
“请站在一米线后等候”,虽然工作人员不停地大声提醒,顾客却无动于衷。
景区——乱扔废弃口罩又冒头
“有次坐地铁,发现远处有个座位没人坐,走近了才发现座位上扔着个用过的口罩。”市民崔女士记得,当时环顾四周,发现所有乘客都离得远远的。直到地铁内的安保人员巡视到此处,才将座位上乱丢的废弃口罩捡起,带出车厢。
疫情防控,切断传染源是重中之重。乱扔废弃口罩,不仅会损害城市文明形象,还可能会让废弃口罩成为“隐形传染源”。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乱扔废弃口罩并非个案,已成为疫情期间新的不文明行为之一。
位于海淀区的稻香湖公园内,聚集了不少颇受欢迎的儿童娱乐设施,每逢双休日,人潮涌动。记者在园内绕了半圈,就发现地上随意丢弃着3个使用过的口罩。
尽管园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有垃圾桶,但仍有游客将使用过的口罩“敞着口”直接丢弃在路边。“有时候看到别人乱扔的垃圾,我们还会帮着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但像口罩这样的特殊防疫物品,又是用过的,谁也不敢碰。”一名引导孩子将饮料瓶投进垃圾桶的家长说,文明行为这事,还得不断倡导,不断督促,人人形成习惯,才能成为社会常态。 (本报记者 张楠)
-
探访部分餐馆、商超、景区发现——已养成的好习惯又给丢了
在疫情期间,使用公勺公筷更应被大力倡导。
-
瞭望 | 全国共颁授三名“人民教育家”,两位出自这所大学,其中藏着怎样的办学育人之道?——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一流中学生进入大学,能否通过四年学习,成长为一流本科毕业生,这是对大学是否一流的重要检验。
-
看过来!北京“健康宝”热点问题这么办
这份北京“健康宝”弹窗和提示指南,一起来看看吧!
-
2021年行业工资指导线发布 北京最低工资保障线27000元
昨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21年北京市行业工资指导线。据了解,行业工资指导线是根据同行业内各企业2020年企业平均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与平均销售收入相互关系的总体情况计算出的曲线。
-
北京:打通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
为更好引领青年学生,不少学校扩大了“驻楼”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