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着首钢老厂房,地铁11号线北辛安站施工现场已经打下了一圈桩基。一年多以后,这里将诞生一条地下交通大动脉。
包括11号线在内,新首钢地区72个项目正向前推进。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根据最新发布的《加快新首钢地区工程建设攻坚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实施方案(2020年-2022年)》,今后三年新首钢地区将实施冬奥会保障、生态保障、工业遗存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等十大领域的攻坚工程,72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728亿元。
今年计划新开工30个项目
如同2008年的地铁奥运支线,正在建设的11号线西段又被称为冬奥支线,将服务2022年冬奥会。4站全部设在首钢园及周边,成为新首钢地区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之一。
“所有标段已经全部进场,今年年底完成车站主体结构,明年年底就将通车运营。”负责建设这条地铁的城市快轨公司相关负责人拿出图纸介绍,4座车站中的金安桥站将换乘6号线和S1线,首钢站还将换乘远期建设的R1线,从而让11号线接入北京地铁网。
老北京最熟悉的首钢地区将彻底转型升级。“新首钢地区将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同时与冬奥会筹办、老工业区有机更新、西部地区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有机结合。”市发改委新首钢办负责人说。
实施方案包括冬奥会保障、生态保障、工业遗存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居住保障改善、公共服务惠民、活力颜值等十个领域,支撑引领区域转型发展,共安排项目72个,估算总投资1728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新开工项目30个。
记者梳理发现,这72个项目中纳入市政府重点工程的就有18项,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等4个项目还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老厂房再利用破解审批难题
首钢老厂区内,过去支撑钢铁生产的热电厂已经换了模样。热电厂老厂房的框架结构上,一座建筑规模达到6万平方米的冬奥会配套酒店正在拔地而起。未来,老厂房将成为酒店的大堂部分,实现新老融合。
百年历史的首钢厂区里,这样的老厂房、老建筑不计其数,如何既保护又利用?“由于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保护性改造利用缺乏适用的审批模式和审批流程,项目前期推进困难,难以落地实施。”石景山区发改委负责人透露,新首钢地区用上了全新的审批模式,分成不改变外轮廓线和改变外轮廓线两种情形,让审批提速,形成了“企业作承诺、政府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审批流程,破解了发展难题。
“新首钢地区将加快推动‘厂区’向‘社区、街区、城区’转变,促进厂区融合、产城融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对首钢北区32项强制保留工业资源、13项建议保留工业资源和14项重要工业资源进行保护式修缮,完成3号高炉、首钢厂东门改造,建设空中步道1.5公里。
首钢北区将成为未来三年的建设重点。72个项目中,有19个项目位于首钢北区,占项目总数的26.4%。根据安排,到2022年要基本建成首钢北区。
28家新企业已入驻新首钢
“硬件”有了,新首钢地区的“软件”如何?
位于首钢园区北端的首钢北七筒曾是首钢老厂的地标。如今这里已经转型办公区,在2018年引来腾讯后,中国银行、伊利、安踏等奥运合作伙伴和龙信大数据、IDG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实现了100%出租。
“新首钢地区已经获批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初步搭建国家体育产业升级示范区等功能平台,聚集了一批高端产业要素。”首钢园区相关负责人披露,截至目前,新入驻28家企业。
按照计划,到2021年底,“十大攻坚工程”重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到2022年,首钢北区基本建成,举办一批重大赛事活动,集聚一批国际高端要素,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
新发地98%商户复工 蔬菜供应已恢复节前水平
作为北京市最大的“菜篮子”,3月20日新发地市场蔬菜供应量已经达到2.03万吨,恢复到节前水平。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介绍说,目前新发地市场98%商户已经复工,北京市蔬菜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
“分餐”“公筷”将纳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昨天,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文明办主任滕盛萍透露,倡导分餐进食、公筷公勺的文明生活方式相关内容将纳入即将颁布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
北京市疾控专家支招 通勤复工12小时防护指南
疾控专家:上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车、地铁或者打车等,应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疾控专家:酌情佩戴口罩,尽可能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保持与其他人的距离至少在一米以上,避免扎堆聊天。
-
最高检发布第六批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
-
人社部启动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网络招聘活动
行动期间,主招聘会场将组织专场招聘160余场,全国31个省份设立分招聘会场,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同步开展招聘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