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侠克、李萌)首都北京东北方向的机场高速旁,一片深色树林的掩映下,北京地坛医院显得格外宁静,而在这里的病房里,正上演着一场与病毒的角力赛。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还在持续,全国确诊患者病例已超28000例,北京地区确诊病例已超200例。在肆虐的疫情面前,这里的医护人员正在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努力守护着生命。
近日,记者来到这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医院的隔离病房,走近在这里收治的确诊患者和照顾他们的医护人员。
北京地坛医院始建于1946年,原名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这里是收治感染者的主力医院之一。如今,作为北京市病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医院医护团队再一次直面挑战。
从医院办公区进入,一路穿过明亮的连廊,记者来到了位于5层的感染二科病房。走廊两侧,白色的墙面和淡蓝色的房门让人感到平静。护士站和医生的工作区域位于整个病房的中心位置,通往负压病房有专门的通道,出入口分别位于病区的两侧。
记者看到,每一个病房和办公区之间都有一个双层的小玻璃窗。医院护理部主任张志云说,这是医用物品传输窗口,用来给病房里传送物品使用。“这是单向气流病房,每个病房内都配备有卫生间、排风设施、监护及抢救设备。空气从清洁端到污染端定向流动,可以保证病毒不会从病房污染区向清洁区扩散。”
这时,不到23岁的护士杨雪正从病房隔离区出来,盘起来的头发已经被汗水打湿,红红的脸颊上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了明显的几道印子,双手也捂得泛白。
“戴着手套、穿着防护服又闷又热,时间一长浑身都是汗。”身材高瘦的她显得有些疲惫,说起话来还有些气喘吁吁,“虽然经过多次穿脱隔离服的培训,但第一次进隔离病房还是会稍微有些紧张。每次从隔离区出来,在半污染区脱隔离服是最危险的环节之一,需要严格按操作流程来,要非常小心。”
杨雪说,当初选择来感染科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刚开始家人朋友有些不太理解,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疫情发生以来,家人知道院里收治了确诊患者,也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更加坚定做好这份工作。”
在病房护士站,有30年护理岗位工作经验的张志云仔细检查着每一处细节,同时提醒年轻的护士穿上针织衫,不要冻感冒了。她说:“我们这里护士平均年龄不到26岁,下了班也都是爱玩、爱美的小姑娘。她们从春节一直坚守到现在,这份勇气和决心让人感动,这份理想和信念值得敬佩。”
在办公区走廊上的宣传栏里,贴着许多医护团队成员的生活照,有几个人一起“比心”的合影,还有卡通形象的“猫脸照”。最中间,是一张团队所有人身穿白色制服的合影。
在护士站对面的墙上,一面鲜艳的党旗格外醒目,旁边还挂着一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牌子。护士长王颖告诉记者,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大家都会相互鼓励、加油打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相信病房里的每一位患者都会康复,也相信疫情终将被战胜。
在杨雪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她和姐妹们的合影,有去各地旅游的“游客照”,她和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一样,爱漂亮、爱运动、爱生活、爱美食。当疫情来临时,这群80后、90后年轻人没有畏惧,眼神里充满了坚毅和乐观。“我们相信春天总会到来,在最好的年纪,我们不负韶华。”
-
北京举行第十二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2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
我国发布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
为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治工作,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组织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于6日起发布施行。
-
华北地区正经历近六十年来“最湿润”冬天
入冬以来,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达到14.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
多家中央企业增加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
据了解,中盐集团旗下除了湖北省企业外,已全面开展生产,全国食盐日产量约5000吨,可持续保障各地食盐供应,目前全国食盐市场稳定。
-
四部门:免费开放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支持劳动者线上培训
记者6日了解到,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我国将采取免费开放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等措施,支持鼓励劳动者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