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过一个课题研究,《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提高幼儿入学适应性研究》,它有一个关键词叫双向,指的不仅仅是幼儿园,还有小学和我们之间的配合。大家对于幼小衔接有一些误区,以为“去小学化”就是什么也不教。其实“去小学化”并不是“去知识化”,而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我们小学要“零起点”教学,但对幼儿来说“零起点”并不是“零准备”。我们在双向衔接提高幼儿适应性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做了调研,包括幼儿园的老师、家长的需要,还做了针对小学校长、一年级老师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访问了9所小学,18位校长和副校长、教学干部,还找到了62位从事一年级教学的一年级老师。了解孩子到了小学之后到底适应不适应,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我们发现儿童在入学之后的社会适应性出现的问题高于学习适应性。所谓社会适应性包括儿童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对他步入小学后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教授说,“儿童入学它不是深沟险壑,难以跨越。只不过它有一点坡度,两个机制之间略有不同。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减缓这个坡度。”首先我们应该树立儿童立场,站在儿童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分析了幼儿园跟小学之间的区别差异,比如环境、教育、活动、家园关系,甚至老师的身份可能都有所不同。在幼儿园里很多孩子把我们当成第二个妈妈,在小学里小孩子面对老师需要一定的过渡期。
首先,孩子需要一定心理准备,认为上小学不是一件特艰难的事,对入学有向往、有期待。另一方面也包括物质准备,比如小书包、小笔袋到底怎么装,具备自我服务的基本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些简要的知识准备。所以我们提出的适应性活动,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还有培养孩子的思维意识、语言表达表述等。这些都是入学前需要做的非常必要的准备工作。
我很喜欢一句话,让阳光的味道撒满幼儿园。现在我们常常提到幸福教育,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幸福?幸福不是一个内容或者一种方法,它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是回归教育本原的一种追求。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建园已经65年,始终在研究教育的路上深耕细作,我们的办园宗旨是要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的幸福不仅仅局限于3-6岁阶段,我们更多要做的是为他未来的成长之路去铺垫。让他能够身心和谐地发展,能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所以我们提出要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学前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我们在教人、育人,那么首先老师要做好人,成为楷模。作为老师我们要强化育人的标准、师德、风范。在育人理念上,我们特别提出以儿童发展为本,创造适宜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基于这些,我们在幼儿园设定的目标,包括实施课程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为了儿童发展的标准。希望儿童在幼儿园里是快乐的,这是他们快乐的一个花园、乐园,也是他们幸福的家园。
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觉得让孩子们能够习得一些也是有必要的,对于奠定爱国的情怀也有好处。但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有些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家长会跟我讲,孩子特别聪明,会背多少多少首唐诗宋词等等。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理解,采取正确的方法。不应该是填鸭式背诵,因为单纯的知识学习,并不适合我们3-6岁的儿童和低龄儿童。
我们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儿童发展的成就,是一种误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用机械的背诵过早地认知符号化的东西,不仅会影响想像力发展,也会影响学习兴趣。
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学习诗词更好?6岁以前的孩子最需要去体验、感知、操作,积累感性经验,那么游戏是最好的方法。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动手、动脑和操作性的学习,顺应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图像、记忆的优势发展。
给大家推荐一些具体方法,比如字卡牌游戏、各种包装袋上的说明、交通标识等公共场所的标识等。围绕这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图文信息进行引导,是符合学前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方式。
有教育专家说,一个好父亲等于二百个好老师。每一次开家长会,来的很多都是妈妈。所以在做活动的时候,我们会要求一些特定的活动让父亲参与。比如电视台播了《爸爸去哪儿》之后,我们幼儿园也搞了主题活动“老爸,老爸我们去哪呀”?选择一些北京特色,像胡同游坐铛铛车、逛古博物馆等。希望将父爱的担当、责任、拼搏、勇敢、不怕吃苦等精神传递给孩子。
高质量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伴并不一定是在量上,更多的是在质上要提高。我们曾经问过小朋友,在爸爸妈妈陪你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求吗?大班孩子提出,他们总是玩手机。还有的小朋友说,爸爸妈妈陪我的时候心不在焉,也不看我。这其实是小朋友提给我们父母的一个意见,值得深思。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家长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教育过程当中不光要教孩子知识,还要育品德,这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价值是无人取代的。同时父母必须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做到共同学习和成长,这是早期教育关键环节。
有的家长说,“你们这个幼儿园特别好,把孩子搁着我就放心了,由你们来管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陈鹤琴、陶行知等前辈都提到过,儿童的教育单纯从教育机构发力是不够的,单纯从家庭也是不够的,应该幼儿园、教育机构、家庭乃至于社会共同形成合力,才能培养儿童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