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公益普惠属性。《意见》提出在公办园资源不足的城镇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关于幼儿园的公益普惠属性,我体会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就近方便有园上。在小区里面办普惠性幼儿园,居民的接送成本最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的安全。因此要把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引进小区,这是老百姓的殷切希望,也是作为学前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责任。
第二,上得起幼儿园。公办性的普惠幼儿园和民办性普惠幼儿园都能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个支持是采用成本核算的基础,既体现在硬件,也体现在软件的投入、双达标基础上。国家从政策指导上,考虑了国家分担和居民个人承担两部分,是比较合理的。另外,国家对于特殊儿童和低保家庭也有相应的帮扶机制和减免政策。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具体的个人情况,国家都有保障。
第三,安全优质上好园。在普惠性幼儿园中公办园具有典范性,是帮扶其他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重要力量。北京市朝阳区将普惠性学前教育与追求优质作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以公办园为引领建设区、片、园三级的联动机制,形成区级多部门的联合监管和指导,片区分组指导,幼儿园自我管理的工作模式,协调推进整个片区内各个幼儿园日常管理,教研培训评估等工作,建立结队互助示范,联动互促互查的长效机制。
在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以公立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机制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巴西在上世纪90年代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明确了基础教育经费来源和分配机制,调整了各级政府的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来讲,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以教育发展基金为主要抓手,建立了规范的教育财政支出和转移体系。
我国的学前教育在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上开启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在已经是第三期了。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学位不断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更重视,教师快速成长,建立了幼儿资助制度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从实践层面考虑,我认为要继续加大学前教育的总体投入,提高学前教育投入占整个教育经费比重。同时,应更注重增加学位或者普惠班,强化队伍、提高质量等方面,尤其是在教师队伍方面应该有更大的投入。
因为我国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有别于其他学段的教师工资。在这种背景下,对老师的发展存在不利因素。投入要注意区域间差异,比如说同样的工资总量在不同地区,一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对于每个人的实际获得感还是不相同的。
此外,还要平衡各类型幼儿园的投入,实现幼儿园经费投入的精准性。各种类型幼儿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问题,建议在资金投入的时候要精准调研,确保投入真正地发挥实效,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陈鹤琴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做人,是做中国人,是做现代的中国人。”就当前而言,我们应当以为国育人为初心,为党育才为使命,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自己的使命和出发点,践行和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教育是一项活动,也是一项事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启发诱导。以人为本要循序渐进,以人为本要因材施教。也就是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个体差异等。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身心和谐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