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是面向终身发展的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不能忽视3-6岁幼儿的早期教育。家长现阶段都非常重视孩子早期教育,但是往往进入将“教育”错误简单理解成学什么、怎么学的误区,把学习片面地理解成了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孩子的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把幼儿学习理解成知识学习,甚至理解成记忆的过程,这并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生活和游戏获得的。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家长开展早期教育的依据和参考。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科学地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规律,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综合能力和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坚持专注、不怕困难,这些品质都将伴随孩子一生。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保教合一的原则,用启发鼓励的形式抓住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之成为教育孩子的契机。陪伴不是手把手,而是从牵手到放手的过程1,我们和家长都应该重视这一点。
原生家庭良好的人文环境会使孩子受益终身,家长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都将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思维判断和与人交往的社会能力。家庭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了解、关注孩子的发展。亲情和自然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以儿童的视角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同时给孩子留有一些生长空间。
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培训班,一定要结合性格和发展的需求,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不要剥夺孩子自我认知的过程。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而不要把时间都填得满满的。因为孩子的发展潜能往往就在这些空白的余地当中。
育人文化是幼儿园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的积淀和积累。我们六一幼儿院1945年在延安成立,迄今为止已经74年了。我们一直传承和发展着保教合一的理念,为幼儿提供整合资源、开放的环境、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环境中成长,构建一座属于孩子自己的儿童城市。
多年来,我们尝试和实践小主人课程。秉持幼儿视角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理念,课程的内容源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或问题。课程实践过程追随幼儿的问题展开,而且不断地回归到幼儿的想法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丰富细节、环境,幼儿参与设计,创建游戏环境。比如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设计迷宫等游戏活动。
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作为父母会全身心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观点一致、要意见统一,这样才能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孩子才能认同父母的观点和建议,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一些疑惑,为什么妈妈说是这样的要求,爸爸又是那样的要求。
有人把父母比喻成是舵手和桨手的关系。父母在育儿的过程当中要分工合作,可能母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更多扮演的角色是桨手,每天事无巨细,日常生活的这些东西,不停地操劳,保证这个小船平稳前进。父亲就是舵手,很多时候舵手太重要了,但是现在很多父亲总是觉得工作很忙,事业为重,然后给家庭挣钱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需要父母通力合作,缺一不可。父亲在幼儿教育的担当是非常重要的。
从幼儿园的家园共育这个角度,我们会强调邀请父亲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多与孩子接触,在共同陪伴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孩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和母亲一起来想更好的教育方式。关键是营造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成长。
家长和孩子们要在一起,不是说妈妈和孩子在一起,或者是孩子只跟爸爸在一起。在固定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是晚上,这种家庭聚餐非常必要。要经常创设机会,设计和策划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比如走进大自然,共同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这些在早期教育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情感方面,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中国的家长比较内敛,要向孩子进行表达,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鼓励,表达爱护和呵护,这是一种爱的传递,孩子同样也能学会这样表达,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与孩子多互动,真正和孩子玩在一起,而不是一个旁观者。作为参与者和孩子聊天。倾听孩子的表达,积极回应孩子的一些想法和问题,激发孩子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特别期待看到孩子的右手拉着妈妈,左手拉着爸爸。孩子也特别渴望小手牵大手,也希望我们所有的家庭都能和谐美好,和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