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水田园 展中国智慧

造山水田园 展中国智慧

新华网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高层 理论 论坛 思客 信息化 房产 军事 港澳 台湾 图片 视频 娱乐 时尚 体育 汽车 科技 食品
海坨山下,妫水河畔,从天空俯瞰,一座外形为半环形的恢弘建筑,如一柄温润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梯田花卉间。走进北京世园会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标志性建筑中国馆。世园会期间,这里将集中呈现中国的园艺历史及文化。中国馆是如何设计出炉的?为何被称为“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做客新华网,对中国馆进行揭秘。
精彩观点
2
新华网

中国馆的设计创意源自哪里?

中国馆的设计创意源自哪里?
1
崔愷

希望它能传承先人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观。

希望它能传承先人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观。

从历史沿革来讲,世界园艺博览会应源自田园风光,是从人类最早的农业园艺发展而来,在其中设计建筑也应追溯到农耕文化。所以我就想到如何能用田园的手法创造一个建筑。中国馆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位置,我们希望它能传承先人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呈现一种更自然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建筑。

因此,在中国馆的顶部,我们以农民“盖窝棚”的做法为原型,采用了最简单的人字支撑,这也是人类在建自己庇护所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象,很原生态。我们又想到中国人喜欢圆满,就将其平面设计为半月形,中间还设计了一口井作为水院,四水归堂,这也是农耕文化典型的代表。我们还选择了故宫琉璃瓦的颜色作为人字形钢结构的装饰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希望能代表中国特殊的文化气质和国家礼仪建筑文化的形象。

2
新华网

中国馆采用了哪些绿色节能技术?

中国馆采用了哪些绿色节能技术?
1
崔愷

中国馆的设计注重绿色节能。

中国馆的设计注重绿色节能。
中国馆的设计注重绿色节能,屋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场馆利用地道风实现新鲜空气的夏季预冷、冬季预热,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能耗。此外,钢结构屋盖还安装有1056块透光的太阳能光伏板,使光能吸收效率更高,阳光照射下呈现金黄色,跟整个建筑的玻璃屋顶完全融合在一起。
2
新华网

中国馆为何被称为是‘会呼吸’的建筑?

中国馆为何被称为是‘会呼吸’的建筑?
1
崔愷

中国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

中国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

这个建筑是我们在做科技部“十三五”研究课题当中的一个示范工程。它在绿色节能方面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延庆地区的气候特征,采用了地道风技术。风可以通过过滤,使地道降温,起到展厅换气的作用,使空调开启时间大幅缩短,有效降低了能耗。场馆从地下到地上有几十个风口、好几条通道,使得风可以一层层穿出去形成回路,让人呼吸到新鲜空气,屋顶上的天窗也可电动开启,到了冬天又可以关闭。这些通风和导风设施都是很重要的“呼吸”。我们还把两个展厅分开,让中间形成穿堂风,夏天人在里面比较凉爽,还可以看风景。

所以说,中国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这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在能通风的时候通风,减少用能的时间和范围,而自然通风采光的方法事实上可以替代很多高科技,这比我们普遍采用的封闭式建筑单纯靠降低能耗、控制温湿度但人可能并不舒服的设计方法更具优势、更人性化。

2
新华网

您希望游客在中国馆里能获得什么体验?

您希望游客在中国馆里能获得什么体验?
1
崔愷

人在更换场景中不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人在更换场景中不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大家可以从园区正门进来,来到中国馆前广场,观赏水院的水从上面流下去,水汽升腾,再感受从对面湖边吹过来的风。进到展厅可以观看一层的展览,之后顺坡道走到二层,越走越明亮,看完展览后还可以走到平台上去看外面的环境,再缓步下来,所有这些过程是人在不断更换场景中不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崔愷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